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各产业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贡献率和协调适配度评价模型对国有林区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国有林区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处于初级协同适配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在产业部门中的配置不尽合理且层次较低,职工主要集中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基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具规模,吸纳富余职工的能力有限;而第三产业发展效率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后续吸纳富余职工的潜力较大。进一步对各具体森工林区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协调适配性最好的是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其次是龙江森工和内蒙古森工集团,最后是吉林森工集团。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背景下,应用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测算大小兴安岭林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给出了系统耦合发展类型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划分了耦合发展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年期间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社会经济转型耦合度基本处于颉颃阶段;其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低度协调耦合。这一评价结果为大小兴安岭林区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建设转型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提出了不同的耦合类型区实施不同的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2017年5个森工集团的统计数据,构建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进行测算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稳定性较差,且总体呈现趋弱状态;其中,龙江森工集团的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最为突出,且远高于其他企业,而吉林森工、长白山森工等林下经济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明显不足;阻碍重点国有林区及不同森工集团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所差异;区域发展水平是影响林区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持续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水平;因区施策发展林下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国有林区民生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林区为我国生态发展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建设地区,其中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更是当前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维护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自建国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将从历史演进和现实情况分析论述,以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工六局为例,探析自2015年国有林区全面禁伐后内蒙古森工集团国有林区民生发展情况,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国有林区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和学理依据,通过对职工民生结构多元化落实情况的调研,探寻当前国有林区民生改革战略推行情况,指出民生问题改革与国有林区改革动力激发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意义,并针对国有林区民生问题改革提出具体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首先构建了国有森工集团经营绩效监测体系,确定了经营绩效监测方法,应用ANP确定了监测指标的优势度;然后通过实证分析,输出龙江森工集团经营绩效的监测结果,对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营绩效监测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具有不同的优势度和贡献度,其协同作用反映了森工集团的整体经营绩效;第二,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20012011)龙江森工集团经营绩效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企业整体生产运营健康、有序、稳固;第三,从经营绩效监测结果来看,国有森工集团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替代互补优势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是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体。森工集团(林管局)现有企事业单位42个,其中包括19个林业局,1个原始林区管护局,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其他企事业单位20个,在册职工20万人。2009年以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有168个林场,分别分布在林区腹地,深入开展实施生态移居工程之后,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以龙江森工集团和伊春森工集团所属40个国有森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剖析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结合土地利用转移变化规模和方向的时空差异,探讨国有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新形势、新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⑴2006—2019年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然林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林地面积增加了3.379 185万hm2,动态度达到29.48%;⑵2014—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最为频繁,除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外,所有土地都存在用地竞争;⑶2006—2020年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出面积约是建设用地向生态用地转出面积的2.10倍;⑷伊春森工集团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程度比龙江森工集团更稳定;⑸生态用地增加较多的国有森工企业总产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8.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进行第二期,国有森工林区随着天保工程的逐步深入,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比实施前减少了80%以上,其中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龙江森工集团)由年产量410万m3调减到2013年的80万m3,有的林业局已经无林可采。做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如何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拓金融产业是森工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增收,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9):F0002-F0002
2005年8月19日-21日,由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国有林区片主办,黑龙江省森工集团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国有林区片2005年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市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黑龙江省森工集团、黑龙江省林业厅、甘肃林业厅、重庆市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森工总局、吉林林业厅等省区(市)和特邀国家林业局基金总站、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关系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熵权法构建适用于该区域二者耦合关系分析的耦合度模型,对海南省2013~2017年的生态旅游和精准扶贫多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近年来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并结合二者的权重值和耦合评价值的变化趋势对其未来耦合关系发展做出评价。结果表明:(1)海南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于2013~2017年间基本呈上升趋势,受政策推动力影响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化态势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程度。(2)海南省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度于2013~2017年间,经历了勉强协调到严重失调、再到基本协调,协调作用总体由弱变强,发展态势良好,但整体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运用KAYA模型,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0年来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单位能耗碳排放三个因素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量基本为正向影响,单位GDP能源强度则主要为负向影响;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是影响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对碳排放影响较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环境政策调控、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等建议,以减少林区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水平表现最优的为吉林集团,产业集聚程度表现最优的为龙江森工集团,二者表现均较差的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产业结构水平评价中,龙江森工集团表现略优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者差距不大,但在产业集聚程度评价中,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与龙江森工集团和吉林集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为了促进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森林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及认证流程,加快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品牌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森林食品产业科技含量,优化森林食品产业市场布局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森林食品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共生协调度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两者关系的分析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林区经济发展互促互进具有重要意义,把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森林生态保护看作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用以揭示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国有森工林区贫困与森林生态综合发展水平的14个指标数据,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两子系统的共生协调度模型,探究国有森工林区各林业局贫困与生态的共生协调模式的空间布局和差异。[结果]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共生协调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经历互利共生、寄生协调、寄生冲突和互害竞争等关系,但寄生模式是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与生态的主要模式。[结论]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要想实现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协调,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的投入及抚育力度,另一方面森工企业要转变生产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对林木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与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龙江森工林区森林固碳量和碳汇潜力进行核算与预测。结果表明:天保工程的实施和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对森工林区的碳汇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截至2015年天保工程累计增汇2.85 Tg(1 Tg=1012g);到2020年,停伐政策支持下新增碳汇1.27 Tg。龙江森工林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986 Tg,2030年碳储量将达到1 158 Tg,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治本之策是政企分开,当前进行的改革包括4种模式,即吉林森工集团和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改革模式,清河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改革模式,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模式。改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改革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内部政企分开"的渐进型改革已经在实践上有了尝试,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将森工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和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职能移交给由原森工企业人员组成的新的政府职能部门,学界目前对此认为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的特点,构建了在目前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国有森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纵向评价,发现2004~2008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竞争力水平是逐年提升的,并解释了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加速实现林业历史性的转变,关键在于要大力推进国有森工企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 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资源现状,当务之急必须把木材产量调减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森 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开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指标,对13个设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针对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表现上,苏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最高,苏中、苏北其次,地区耦合度差异较大;总体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改善程度较大,苏中地区改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沿海地区2006-2015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从2006-2015年均呈上升或波动上升趋势,2007-2008年进入协调阶段,2011-2013年达到优质协调阶段;2006-2015年沿海地区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各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耦合协调度值的正负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沿海地区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持续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