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供应链管理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林业供应链管理相关文献的分析,进一步拓展了林业供应链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从木材加工、林—浆—纸一体化、木材生物质能源、非木质林产品、林业物流等方面对近年来林业供应链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2.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环保的号召,促进我国果蔬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策略成为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人们对于果蔬需求的不断提升,鲜蔬鲜果冷链物流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如何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效率成为果蔬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的定义、主要内容和食品冷链物流等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我国鲜蔬鲜果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主要呈现果蔬产销发展迅速、果蔬冷链物流水平较低和果蔬冷链物流问题较多等特点,并进一步从冷链物流流程和绿色环保两方面,基于绿色供应链角度,对我国鲜蔬鲜果冷链物流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其运输损耗率较高,虽然在环保投资额和包装回收率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文章最后从政府、行业和企业3方面,为鲜蔬鲜果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绿色生产率效应,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各国进行木质林产品贸易对东盟各国绿色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木质林产品贸易策略调整,以及消除沿线国家对于绿色经济增长的担忧和质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与东盟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在测度东盟各国绿色经济增长水平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双方木质林产品贸易对东盟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1)中国与东盟木质林产品贸易显著正向提升了东盟各国绿色生产率,影响系数达到了0.134,各国平均技术进步指数达到了1.369,说明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2)"一带一路"相关贸易政策对东盟各国绿色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0.143,显示与我国进行木质林产品贸易并未削弱东盟地区发展的绿色红利;(3)木质林产品贸易对技术进步指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61,表明东盟各国林业企业技术与设备得到有效的进步与升级。但受制于人力资本差异与水平限制,当地的林业企业在管理水平、资源配置与规模生产等方面提升效果不佳。基于此,提出四点政策启示:一是进一步优化现有贸易体制,营造良好贸易环境,加快推进贸易政策自由化与便利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出口退税等措施积极引导中国林业企业"走出去";三是加大林业教育投入与支出,不断强化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林业行业高端人才储备;四是林业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得产品差异优势。  相似文献   

4.
非木质林产品以其纯天然、来源可追溯、利用价值高等多重优势对实现林业经济转型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文章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非木质林产品各产业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动态影响效果,明确各产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森林游憩服务为最具潜力产业,花卉种植与动物利用为短期潜力产业,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林产化学产品制造与森林生产辅助服务为长期潜力产业,对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起共同拉动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若干促进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林产品贸易迅速发展,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占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较大比重。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存在资源的约束、国内生产环境损失严重以及遭受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应该从产品取材、产业发展的效率化和积极参与林产品贸易的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实现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以不采伐木材而获取经济产品的特点,使其成为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探究其产业集聚特征及产业生态效率对深入研究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区位熵指数和DEA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度及产业生态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呈"西高东低"态势。但是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呈"西低东高"的态势;(2)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效率均存在空间依赖性,两者的空间分布呈"高-高""低-低"聚集状态的省份分别有20个和27个;(3)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全国范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上升0.4410%、0.4879%和0.5438%,并且产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外溢效应,而产业集聚呈现负的外溢效应。因此,我国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应将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在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制定突出生态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2001~2016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以"一带一盟"建设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中俄木质林产品双边贸易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近年来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速度较快,双边贸易总额呈波动上涨趋势,通过分析中俄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得出中俄木质林产品互补性较强。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经济规模、人口、森林资源禀赋差异、资源禀赋差异等是影响中俄木质林产品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中俄木质林产品双边贸易潜力系数随着时间的变化逐年降低,证明双边贸易潜力提升明显。文章建议我国应充分利用"一带一盟"建设的推动作用,扩大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贸易的规模和互补性,继续挖掘双边贸易潜力,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在简要分析"两山"发展三种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基于统计数据与农户调查数据,介绍杭州市临安区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状况与主要做法,通过统计描述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就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调发展的贡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丘陵山区具有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优势,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对"两山"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政府制定实施长期稳定发展战略并给以持续的政策引导,是实现"两山"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3)建立完善的非木质林产品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促进非木质林产品规模化与商品化经营,是实现"两山"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提出建议:应积极鼓励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实现"两山"协调发展;政府与科研机构应该加强优良品种、经营方式、新产品开发等研究与示范;选择适宜的开发方式与开发强度,以免因不合理开发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我国非木质林产品认证面积、分布、产品类型等现状,重点分析了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从认证产品市场培育、市场需求、企业扶持、认证成本、企业联盟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开展非木质林产品认证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分别提出了今后深化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定义及其与低温物流、冷藏链和供应链的关系.其次,指出水产品冷链物流流通率、冷链运输率、水产品损失率三项指标的概念,按照现有统计数据口径,试图形成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可比数据和分析方法,估算当年采用冷链物流方式流通的水产品总量、深加工鲜冻内陆水产品量、冰鲜水产品量,以及预测2010年和2020年水产品冷链物流流通率、冷冻水产品量和冰鲜水产品量、水产品冷链运输率、水产品损失率等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木质林产品质量升级是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出台林业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探究林业产业政策能否有效提升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文章收集中央政府及各部委、31个省份、281个地级市共计4818项林业产业政策,基于281个地级市2000-2019年(2018年除外)的面板数据,测算样本地级市分产品类别的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评估林业产业政策对中国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林业产业政策对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正面效应,且两者呈现互补关系。扶持类产业政策效力和规制类产业政策效力每提高1%,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分别提高0.0156和0.0058,两类政策协同可更好发挥产业政策的质量提升效应;(2)扶持类与规制类产业政策均可通过促进产品技术创新对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产生间接正面效应;(3)林业产业政策影响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升级具有地域、产品和市场化程度异质性。综合实证结果,文章从充分把握两类政策的协同作用、重视产品技术创新的赋能效应及重点强调林业产业政策的差异化实践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非木质林产品以其可再生性和对资源的恢复和再利用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特质,对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拉动和提升作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其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预测后的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大,预测的结果也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研究认为黑龙江省可以通过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产业来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改进和调整,实现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林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进行针对性的概念界定,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前提,根据生产法和分配法的思想原理,结合黑龙江省的非木质林产品的发展现状,对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统计核算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建立非木质林产品相关数据收集的专用渠道,由专人负责;完善统计指标设置,合理划分产品分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规模无效率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企业应加快资本经营的步伐并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1—2018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RCEP成员国之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网络格局。研究表明:RCEP成员国之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联系比较紧密且贸易关系日益复杂;RCEP成员国之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网络正向着最优的网络形态发展且木质林产品贸易往来趋于平衡;RCEP成员国之间签署、生效和升级自由贸易协定会加强RCEP成员国之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关系;截至2018年,中国的木质林产品贸易地位已取代日本在RCEP木质林产品贸易网络中的核心位置,成为唯一的核心国家。因此,中国一方面要重视RCEP成员国的木质林产品市场,以此为契机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中国木质林产品要依托质量、品牌、技术、管理创新等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高质量发展来提高价值链分工地位,通过实施双循环战略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升国际竞争力,进而获取较高的贸易利得,确保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产品的发展已然成为实现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林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林产品经济发展效率。以黑龙江省林产品物流企业为例,以林产品物流企业市场实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社会效益为评价指标,建立林产品物流企业综合效益指标模型,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林产品物流企业综合效益水平较好但仍有不足,需要着重加强其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以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为背景,基于联合国商贸数据库2001~2016年的数据,运用TCI指数及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特征、互补性、影响因素、贸易潜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逐年攀升,关系愈加紧密;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整体互补性逐年上升,且在产品结构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差异显著,绝大部分国家与我国贸易潜力较大,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运用出口技术复杂度测算方法和D-H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木质林产品出口额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在全球木质林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5年,发达国家仍处于全球木质林产品价值链的优越地位,中国在全球木质林产品低端分工的地位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木质林产品的技术比较优势较弱,在木质林产品国际分工中也未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中国木质林产品而言,出口增长并未显著改善其在全球木质林产品价值链中较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2021年,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高发态势,如何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与各种态势下的粮食基本供应,引发各方对中国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的高度关注。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中国粮食物流很好地支撑了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需求,并在应急物流保障、三链同构、“一带一路”粮食供应链柔性,以及粮食物流信息化与智慧物流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望2022年,粮食物流的数字化、社会化服务保障、绿色与应急物流和粮食供应链合作将成为中国粮食物流行业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陕西镇安县与黄龙县农户调研数据,定量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户生产经营非木质林产品对其家庭收入的影响,并对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进行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生产经营非木质林产品对西部林区农户增收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经营非木质林产品收入对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总收入有非常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以及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投产面积对其家庭总收入均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成员投入到非木质林产品生产经营时间则表现为一般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