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不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可能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和各区域农业生产及净产值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乙醇发展将显著提高能源作物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稻谷和小麦等粮食安全有一些负面影响;燃料乙醇发展对不同区域及不同农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多数地区的农业部门都将从中受益,获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地区在种植能源作物上的比较优势。研究也指出,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非粮作物以及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上(即用纤维素生产乙醇),并且应该提高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2.
生物燃料是用有机材料如谷物、油菜籽和动物脂肪生产的液体燃料,最常见的是乙醇和生物柴油。乙醇由富含糖、淀粉或纤维素的有机物生产。玉米、小麦等谷物是北美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最主要原料。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合纤维素、淀粉和精的材料都可以用于生产乙醇。在多数情况下,乙醇用于和汽油混合以减少排放并通过增加辛烷来增强性能。生物柴油从动物脂肪、废弃莱油,以及像大豆、油菜籽、玉米和向日葵等中提取生物柴油通常和常规柴油混合使用,以减少车辆排放。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一直因粮食安全而存在巨大争议。文章基于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理论分析,运用中国粮食安全的评价结果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期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安全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但从远期的耕地压力来看依然存在粮食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王伟 《经济师》2007,(11):256-257
自从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以来,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可再生燃料来代替石油。利用廉价的糖源生产燃料酒精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最有效的途径。文章首先论述了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现状和意义,然后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燃料乙醇是指以玉米、甘蔗、小麦、甜菜等经济作物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制得乙醇,脱水后再添加变性剂,成为可用于发动机的燃料.早在20世纪30年代,燃料乙醇就被开发作为车用燃料.  相似文献   

6.
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志军 《技术经济》2008,27(6):50-54
生物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替代能源、改善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指出,目前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并据此提出如下发展战略:坚持非粮为主,鼓励原料多元化;坚持市场化运作,敞开收购生物燃料乙醇;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后,本文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制定并实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规划;加强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王鑫鑫  沈蕾 《时代经贸》2007,5(9X):66-67
生物燃料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发展燃料乙醇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点,本文从目前美国生物乙醇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美国生物乙醇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中国发展生物燃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介绍美国、巴西和欧盟发展生物燃料的历程、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分析未来世界生物燃料的发展趋势,实现能源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各国发展生物能源的主要动力,而且这两大动力还将推动世界生物燃料发展规模的继续扩大,但是生物燃料发展大国都建立在本国原料农产品相对富余的基础上。我国应当从自身的农业资源禀赋出发,在技术研发、扶持措施和国际化战略方面对生物燃料开发利用进行综合的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对乙醇发展对我国玉米生产和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乙醇发展可能会促进农业生产,并不会危及粮食安全.可以通过限制价格这个措施就能动态掌握好燃料乙醇发展规模,从而使其发展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燃料乙醇的发展可能会刺激玉米需求量的增长、玉米价格的上升,从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下滑,进一步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失去可靠的玉米供给市场,加剧供求紧张的趋势,但近期内不会影响到我国玉米供给未来重点发展非粮乙醇.  相似文献   

10.
王鑫鑫  沈蕾 《时代经贸》2007,5(9):66-67
生物燃料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发展燃料乙醇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点,本文从目前美国生物乙醇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美国生物乙醇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提出中国发展生物燃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推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应对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表明:①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具有风险小、利益大、基础好等优势,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最成熟的板块;②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广西、云南、越南三方由于发展阶段近似,在整体上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广西和云南在政策地位、区位价值、中心城市实力、资源禀赋等方面与越南相比并不存在明显优势;③针对越南方面提出的"两廊一圈"构想,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是"突出环北部湾经济圈、强化南宁—河内走廊、推进该走廊向新加坡延伸"。  相似文献   

12.
物价波动、收入增长和地区差距对中国贫困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贫困线的增长机制是只与物价挂钩,不与收入挂钩。由于食品价格增长高于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这种调整机制导致贫困线绝对购买力下降;同时,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贫困线相对购买力急剧下降。另外,贫困线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造成地区间受助穷人的生活质量相差巨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之谜"。从GDP、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三个层面对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操作性较好的财政金融等政策。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李娟文  王启仿 《经济地理》2000,20(4):6-9,25
本文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以北京,广东,湖北,西藏自治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及地域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层次分解的Theil指数描述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和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1979年以来对全国整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论主题公园的区域经济影响、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永文 《经济地理》2005,25(5):694-697
主题公园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继名山大川和文物古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亮点。主题公园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驱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等。但不合理的主题公园建设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文章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认真探讨了主题公园合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梁红莲  张红菊 《经济地理》2002,22(5):569-573
本文运用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变差系数(CV)、标准差(S)和综合差异指标(TZ),分析从1965-1999年间,保定市所属各县市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变化状况,指出了90年代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在分析了形成原因后,进而对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下列建议:优先中轴、带动西部战略;环京津外向型战略;发达县产业结构升级,县域特色经济集聚;构筑京津保经济联合体,形成纵向分工体系;加速城市化;区域倾斜与补偿相结合,建立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试论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形象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陆林  刘冰清 《经济地理》2005,25(3):294-297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区域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为了提高竞力,不少区域开始自觉地重视区域形象。文章主要从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的价值进行研究,论述了区域形象对区域发展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民贫富差距较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政府在税收方面采取了很多政策举措,希冀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并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使税制整体呈现出累退性,个人所得税对工薪收入的过分关注以及对财产性收入调节的缺位,增强了个人所得税制收入分配逆向调节的特征,财产税的缺失导致富裕家庭大量财产游离于政府税收制度调节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