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中国经济快讯》2013,(23):44-47
随着5月31日中国家电节能补贴政策的到期,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基本结束。中国消费进入“后补贴时代”。  相似文献   

3.
4.
国际上没有“粮食安全”概念,只有“食物安全”概念;食物安全概念比粮食安全概念更能反映人们的食物营养实际状况;国际上的“食物安全”概念是保障基本食物消费而不是保障吃好;保障食物安全的粮食数量并不一定需要人均消费400公斤;目前中国的食物安全保障状况良好;应当以“食物安全”代替目前流行的“粮食安全”概念,在政策上要避免“泛粮食安全化”;认真研究和采取正确政策,建立稳定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6.
“十五”计划纲要为我国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主要目标,即“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我认为,“十五”计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的,指导方针是合理的,问题在于,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政府应该干什么,企业应该干什么,居民应该干什么,如果“十五”期间在继续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能够把企业和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十五”计划纲要手工艺 主要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及其原因,相机抉择宏观经济政策,调动企业和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作用,对于实现“十五”计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意义与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7.
8.
9.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的时代,市场潜力巨大。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长期指导方针。“十一五”期间,财政部门将努力优化投资消费结构,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周刊》2013,(23):44-47
5月31日,山东省青岛市各大家电卖场里,消费者纷纷赶搭政策末班车,节能补贴产品销售火爆。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和汽车下乡政策。  相似文献   

11.
汽车普及将有助于改变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现状。汽车大众消费引发的“就业效应“有利于人口向城市流动或者形成新兴城市;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扩散和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人们的城市文化生活。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尊重市场机制和弥补市场失效的前提下,发挥法制规范、战略疏导、利益协调和统筹规划的作用,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国六条”,将进一步搞好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坚持落实和完善住房改革的配套政策,积极调整住房结构,努力引导合理消费,促进和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泠 《东宇经纬》2001,(4):32-33
这是真正的形象社食时期,从此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主体面临每天多达一千多个形象的轰炸,人类开始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存在经验及化消费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科院曾经作了一份调查,数据表明,100个中国内地适龄人口(16~70岁)中只有4.1个中产,虽然这是取自2001年底的数据,但“中产”这个词汇已不再是新生概念。在国内不亦乐乎地讨论中国到底有没有、有多少“中产”的时候,让我们看看瑞典的“中产”。  相似文献   

19.
王欣 《走向世界》2009,(20):48-51
2009年7月9日,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展SINOCES在青岛拉开帷幕.来自全球450余家消费电子知名企业、700余家全球采购商、百余名政企高层、业内专家、分析师齐聚SINOCES,共同探讨、分享中国机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SINOCES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变冷时期,SINOCES依托中国稳定的经济发展、利好的经济政策以及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全球消费电子企业提供了贸易、交流、需求收集及优化产业链的机会,成为变现中国机会的最大平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目的、社会主义再生产目的特殊性、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工业发展战略等方面论述了消费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调整我国消费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