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2.
该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该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该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3.
耿敏  付昕 《经济经纬》2002,(6):48-50
为了研究我国存贷款利率降低对储蓄的影响,我们借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当利率和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居民储蓄总额发生的变化,并得到储蓄曲线(S-Y曲线)。结合1996年以来的有关数据,比较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这6年的可支配收入及储蓄总额的变化关系,描绘出储蓄曲线,并得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将继续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王岩 《经济师》1992,(7):38-39
<正> 储蓄的目标,除了筹集资金、调节货币流通之外,还应包括引导消费在内。尽管时下还鲜为人关注,但十分重要,有必要加以研究。 一、储蓄引导消费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储蓄(S)是居民货币收入(Y)的一个因变量,即S=f(Y)。二者成正方向变化,即随着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储蓄将按一定函数关系相应增加。但需要指出,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即假定由居民货币收入所形成的消费需求与市场供应相适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指的储蓄是特指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收入未消费掉的剩余部分进行价值积累的行为,或是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积累过程,而非全社会国民财富的储蓄。本文所指的投资是特指货币资金投入再生产过程从而引起生产流通规模扩大、实物资产积累的过程,而非投资愿望或金融资产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6.
王玉华 《经济师》1996,(6):38-38
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现象的透视王玉华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增长之快令人震惊。1995年底,居民当年个人储蓄总额达到9000亿元;城市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将近3万亿元;全国人均储蓄存款2400多元,比1978年的21.9元增长了110.8倍。现在银行的资金中,每...  相似文献   

7.
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银行储蓄高企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单纯从消费角度解释与消化居民银行储蓄是不适当的,化解高储蓄的另一有效方式在于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储蓄的价值,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直接投资所受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是现在储蓄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大力培育储蓄替代型金融资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从结构上看,国民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通常按照资金流量表对三者进行测算是不科学的,应直接用支出法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来进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数量。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应该由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来解释,居民储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我国货币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品种的发展状况,提出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高增长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来解释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试图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方。文章在回顾预防性储蓄假说学术思想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居民储蓄额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从储蓄规模的构成看,其中高收入层的储蓄数额要远远高于低收入层的储蓄,针对这种情况,经济理论界的人士有的认为应通过启动高收入层的消费来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的认为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来缩小各收入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规模到底多大为宜,一个国家又如何来启动投资、消费需求呢?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规模、储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三类动机,即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结果发现这三类储蓄动机都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命周期储蓄动机是解释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增加,引起总消费不振。此外,由于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首次以1978年~2009年我国居民的广义储蓄数据为基础,根据Houthakker和Taylor提出的动态存量调整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利用ARDL方法,分别估计了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总额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且金融储蓄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实物储蓄;除了居民存款外,预期通货膨胀对其他储蓄形式的影响均为正;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居民收入、消费与储蓄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周富贵,梁心雷,李云霞,柳祖忠,许正超居民储蓄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持续、高幅增长。储蓄与居民收入、物价、消费等因素相互关联,对国家制定宏观货币、投资政策影响深远,因此对储蓄内在机制及增长规律的剖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2年期间样本数据考察了储蓄、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协整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具有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但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低下是制约资本形成的关键原因。进一步基于VAR系统的脉冲响应检验结果证实我国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过程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同时投资行为具有自我积累效应。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指出如何通过形成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多元化和转化过程的竞争性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我国高储蓄率高货币化低消费率并存的现象,本文选取2000年-2011年的季度数据,使用GMM方法测算我国预防性储蓄动机参数,并基于Dynan预防性储蓄模型验证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存在性.在验证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的基础上,从货币理论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超额货币现象与预防性储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居民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我国超额货币发行之间较强的关系,为了减小其负面效应,相关制度需要做出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不发达地区居民储蓄倾向特征分析--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蓄倾向上升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发达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城镇居民储蓄倾向持续上升,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1997年后也大幅提高,使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各种体制改革造成城乡居民“未来不稳定”的心理预期,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在增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压缩了基本生活消费,导致储蓄倾向上升过快。必须采取城乡由有差别的对策来降低储蓄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9.
居民消费、自然储蓄与资产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经济前沿》2010,(1):90-98
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重要信息,是导致CCAPM遭遇实证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储蓄理论来改进CCAPM。储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既不购买消费品,也不购买投资品的“冗余”部分。这些收入“冗余”的数量与储蓄收益率(利率)无关,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的效用,笔者称之为自然储蓄。本文把自然储蓄加入到标准CCAPM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讨论自然储蓄、消费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除基于消费的风险溢价以外,传统股权溢价还包括了基于储蓄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他结论如下:自然储蓄抑制了消费者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这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超额储蓄”与欠发达金融市场并存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性解释;我国消费者的储蓄效用弹性远高于消费效用弹性,说明储蓄政策是比消费政策更为有效的资产市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6,自引:5,他引:116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 1 991— 1 998年间平行面数据 ,采用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方法 ,对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估测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本文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同类研究扼要综述 ,并着重介绍Dyna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第三部分是对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数据及估测方法的说明 ,最后给出本研究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研究结果 ,以及对居民预防性储蓄产生原因所作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