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文 《财经科学》2004,(5):33-35
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是对商业银行资本金进行补充的有效途径.但是,本文的分析表明,在不完全的市场情况下,由于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层和次级金融债券的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当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对其资本金进行补充时,极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贷款的过度扩张,进而会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过度扩张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最后,本文还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对其资本金进行补充时将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徐刚 《经济导刊》1999,(3):32-37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规模尚不足与国际金融巨头相抗衡。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究竟是通过行政机制“整合”金融机构,还是通过市场机制加速其自身的扩展和重组,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叶蓓  张宇 《经济论坛》2006,(4):101-102
次级债券是指偿还顺序优于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包括高级债务和担保债务)的一种特殊债务形式。近20年来,发行次级债券已成为国际银行界充实资本金的常见做法。在我国,自银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2003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2004年)以来,众多商业银行也先后发行次级债务充实附属资本。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次级债务的发行还带有明显的“资本饥渴”特点,次级债对银行的市场约束作用及其监管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挖掘。一、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作用市场约束…  相似文献   

4.
随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上升,银行不动产信贷在商业银行所有放贷项目中的比重也上升。在中国,房地产金融在金融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2005年底房地产贷款达到3.0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4.84%,与GDP的比率为16.75%;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9%,与GDP的比率为10.0%。  相似文献   

5.
6.
7.
邹薇 《生产力研究》2007,(18):56-58
资本的过度流入会通过国内信贷扩张渠道对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流入中国的外资逐年增加,外资流入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因此,对于在资本国际流动日益频繁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本过度流入对中国银行体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投资过度:基于信号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世纪末开始的高校扩招,其实质是以招生人数增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高等教育扩张,从持续的时间和规模来看,这次扩张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罕见的.这既符合高等教育模式发展变化的国际潮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扩张的影响是私人教育费用的上涨和学习成本的下降.基于spence的信号理论,本文的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扩张之后,高能力者如果想继续发送文凭信号以使自已在劳动力市场上被识别的话,就必须在教育上做进一步的投资,而这种投资仅仅是为了实现劳动力市场上的分离均衡,并不会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所以,高校扩张的后果是文凭信号的贬值以及对教育的过度投资,从经济上看,这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各类型银行海外扩张机构的优缺点,从银行自身优势和东道国区位条件两方面对影响银行海外扩张机构形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机构形式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周君朝 《经济师》2012,(7):198-199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更有效地对其进行防范、管理和控制提出了具体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政策调控两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出口扩张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验证.结论显示,我国出口依赖于"政策扭曲-过度进入-出口扩张"这一演化路径.对出口扩张的绩效研究表明,这种模式虽然通过技术升级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并没有带来非物化的技术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银行资产业务量及其信用的扩张能力不仅受中央银行所制定的基本利率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国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行为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相似文献   

14.
15.
当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银行信贷规模增加,外部融资约束程度减缓,企业可得筹融资额度上升,这使得企业实现对外扩张战略成为可能。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加大投资的决策必须要谨慎,企业应合理利用宏观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同时也应注意其蕴含的不良影响,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可持续的外部因素。而当进入紧缩货币政策时,因为投资的滞后性和不可逆性可能对企业现金流运行产生较强负面冲击,迅速加大企业财务风险,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相似文献   

16.
公司投资行为对企业投资效率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研究宏观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很少,但是宏观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水平及调整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政策来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从宏观层面出发研究宏观货币政策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技术经济》2015,(8):116-122
以2003—2013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鉴Richardson的过度投资模型,对房地产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度量,实证检验了房地产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以及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与其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能抑制其过度投资,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助长其过度投资;在经济繁荣期,房地产企业的过度投资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衰退期,过度投资会使其风险承担水平显著提升,此时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潘明清  叶维 《经济论坛》2004,(11):91-92
西方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常都是以市场化利率为前提,以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为基础,并且借助于各个金融市场之间金融产品价格的协调变化,使得不同市场中的资金流、信息流可以顺畅地融合在一起。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主要倚重货币市场和信贷途径。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德栋 《经济师》2008,(10):10-12
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到紧缩的变化,次贷消费者还款压力增大,造成了次贷违约率急剧上升,使得在宽松货币政策和市场流动性充足条件下形成的收益、风险转移和资金供给链条断开,维持高杠杆比率的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从危机的形成与扩散来看,根源在于一是贷款人放松了审慎经营原则,扩大了次级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二是投资者过度追求收益,背离了风险管理原则;三是监管者夸大了市场调节功能,放松和忽视了对次贷市场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20.
钱文荣 《经济地理》2001,21(4):456-460
通过对建国后的历史考察,认为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消长演变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而这种演变始终未能有效地消除土地资源配置低效率和城市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由于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都是不完善的,因此,机制的“选择”应该是“以哪种机制为主”的选择。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应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机制也能发挥特种重要的作用,但必须采取措施来弥补政府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