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是事关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事关区域间竞争优势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在对辽宁区域创新能力的客观分析和对影响辽宁区域创新能力波动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保持区域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环渤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重要作用凸显,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渤海五省市区域创新能力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提高该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该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入手,对吉林省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评价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山东要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对山东省各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揭示了各市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分布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创新及创新理论,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然后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文章以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行为主体为出发点,对影响区域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是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青岛市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作为计划单列市,青岛市经济实力强,2017年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37.28亿元人民币,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17位,是山东省内GDP总量最高的城市。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问题,文章考察多个指标并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分析评价青岛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岛市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对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以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省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合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和评价,相关结论及对策建议将为甘肃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能力是由该区域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六方面要素所构成;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六大要素、25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对山东各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评价和比较分析。认为青岛、济南两市的创新能力最强,东营、菜芜、威海、淄博、烟台、泰安、潍坊七市次之,济宁、滨州、聊城、德州、日照五市一般。临沂、枣庄、菏泽三市相对较弱;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加快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提升创新的综合产出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提高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青岛港与青岛市为例通过DEA分析法中的CCR模型得出不同年份青岛市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效率因实际发展因素变化导致其存在差异性的结论,证明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对经济效率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港口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决策提供参考,进而实现城市优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参照,构建了适用江苏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提取三个主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13市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该处理,对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从三因素及创新能力水平所属类型角度作合理评价,挖掘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三因素角度对如何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选用29个指标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且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以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处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建设不应仅局限在中心城市,也应包括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文章在归纳总结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浙江省市(县)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测算浙江省58个市(县)的创新能力,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排名、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玉凤 《科技和产业》2021,21(10):86-90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科技水平发展的直接体现.以《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数据为基础,对宁夏2015—2018年创新能力综合水平在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进行短板指标分析,提出增强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物质投入强度、提升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等7个方面的方向性对策建议,为宁夏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向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我国30个省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立足复杂网络视角,提出基于余弦相似度-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余弦相似度与网络分析法建立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模型以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2017年度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三个区域中6个省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较好,其余24个省市地区则次之。  相似文献   

17.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是在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能力作一个判断,并对区域创新能力与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评价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每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政府判断区域创新能力的走向和成因,帮助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并找到今后的工作出发点,找到江苏区域创新的集聚点,揭示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综述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依据,对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应主要包括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研究与开发经费、开发新产品等五个方面.研究表明,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2001年后提高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9.
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对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力等概念进行界定,对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在进行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并且结合吉林省的区域发展情况,最后确定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利用可持续发展数学模型对吉林省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是识别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熵值法,利用全局思想对2016—2020年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发现,长三角各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分析各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变化发现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为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短板。未来可从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突破口入手,着力提升各区域创新能力,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