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在“三网融合”的产业融合趋势下,本文在对比数字电视产业链与电信产业链的基础上,明确数字化背景下的广电产业链在与电信产业链的“链条之争”过程中的发展思路与战略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2.
在"三网融合"的产业融合趋势下,本文在对比数字电视产业链与电信产业链的基础上,明确数字化背景下的广电产业链在与电信产业链的"链条之争"过程中的发展思路与战略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3.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两链融合”战略,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人才如何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聚集发挥出人才作用,其背后的机理急需探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西湖大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案例研究,深入探讨西湖大学面向“两链融合”打造的科技人才聚集机制,以及在科研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希望为相关高校面向“两链融合”的科技人才聚集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三网融合"发展背景下,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从以前的单独运作,发展为如今的竞争合作关系。本研究尝试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者之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分析,通过三网融合前后产业链的变化以及对三大运营商的优劣势进行对比,了解电信市场目前竞争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电信运营商在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新业务的同时,与广电合作是取长补短的好方式,同时,为了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控制广电运营商对电信市场的入侵,电信运营商必须走差异化路线,形成自己的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下广电与电信两大产业的碰撞,发生在移动媒体领域,具体地说,就是围绕着“手机”和“电视”的融合,广电与电信的争拗达到了白热化。  相似文献   

6.
孙军  杨潇 《现代商业》2013,(8):82-83
2013年,在网络带宽、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用户使用习惯培育、三网融合及云计算技术的多因素推动下,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出现了多重变化。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虽然运营商仍处于核心地位,但基于多方因素,产业链生态系统日益交错,产业链正以“运营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演化,而产业链的变化同时也带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由“技术”为中心转向“服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围绕这一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创新提出建立一个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实现手机制造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共赢互惠的电信增值业务平台。立足电信市场现状及利益相关者的处境,从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对“电信超市”这一产业链上的全新角色做了详细介绍,为有志于在3G时代脱颖而出的电信领域创业者提供了商业思路。  相似文献   

8.
角力上网本     
“山寨兵团”一往无前,“正规军”却心存疑虑,再加上PC产业链上游芯片巨头的博弈,电信运营商加入战局,更是让这个产业充满了雾里看花的动荡。  相似文献   

9.
辛明  倪志敏 《商展经济》2023,(24):161-164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两业融合”)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业融合”背景下,为了使物流业更好地发展,需从培养物流人才入手,调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新时期的物流人才更好地满足“两业融合”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两业融合”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究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从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跨领域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及创新产教融合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通信融合的探讨告一段落后,电信的焦点转向了服务。无论是去年的“整顿SP”,还是今年3月初六大运营商的以人为本的电信服务宣言,再到刚过去不久的电信日倡导的“普遍服务”,电信始终都没绕开服务的圈。  相似文献   

11.
赵昊琛  王慧 《北方经贸》2023,(3):141-143
当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产业链角度可以将目前文旅产业融合模式归纳为“特色文化主导型旅游产业链、旅游主导型文旅产业链、文旅主导型衍生产业链”等三种基本模式,上述模式各有其优势及适用性。沈阳市唯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根据各类资源的不同特点,选择富有本地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方能推动当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实体经济振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其动力主要源于数字新技术作用下的产业链组织分工边界拓展、交易成本降低、价值分配转移、需求变化倒逼四个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成为产业链上的“标准化”流通媒介,制造业产业链会发生解构与重构并逐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上“消费商”与工业互联网两种新型主导力量的出现促使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创新涌现,智能制造将成为主流制造模式的新兴代表。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作用,应加强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链数据集成与共享,发挥核心企业转型引领作用,注重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等。  相似文献   

13.
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本土化和短链化的发展趋势,“断链”“脱钩”的风险不断增加。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平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以及产业生态圈建设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产生影响。因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可以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优化产业升级,以数字技术的嵌入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张馨怡 《现代商业》2024,(3):167-171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测度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地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地区产业链韧性水平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显著促进地区产业链韧性水平,且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邻近地区产业链韧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落实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鼓励国内各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国际生产活动、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以及提升产业链管理技术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4G的到来开创了高速网络新时代,在了解4G网络优势及业务前景的前提下,从产业链不成熟、面临管道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4G背景下我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避免恶性竞争、准确把握产业链位置等4G背景下运营商创新措施,以期为电信运营商创新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推动4G业务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草明 《中国广告》2007,(2):154-154
3G时代即将到来,品牌竞争愈演愈烈,各电信运营商酝酿已久的“转型”开启了新一轮的电信品牌“升级大战”。切时代脉搏,观市场动向,电信巨头们纷纷在传播手法和推广力度上各展所长。其中,2006年的中国联通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创新市场营销活动,包括更换标识及“联通动漫公仔设计大赛”等网络营销风潮引起业内和公众的深度关注。为什么选择在这样的时机更换标识?与动漫产业的结合带给品牌营销哪些启示?在将电信与互联网两个虚拟世界融合起来的营销方式中,中国联通有什么样的品牌营销心得?为此,本刊特派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相似文献   

17.
张娜 《现代商业》2024,(3):151-154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对于农业而言,同样如此,为促进农村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必定要借力“互联网+”。本文首先对“互联网+”和“互联网+农业”基本内容进行概述,其次对产业链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互联网+”的转变逻辑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产业链视角下“互联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路径并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18.
“客厅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跨界融合’。这种跨界和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参与者的融合:原有的封闭产业链被打破,通信、电视机制造,终端生产商、视频网站纷纷进入电视行业。”  相似文献   

19.
石玉玲  潘佳宁 《中国报业》2023,(10):214-21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版业需要用好国内国际资源,增强出版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外循环”,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应当塑造双循环融合发展新业态,实施数字化战略、内需主导战略、国际传播战略,推动产业链重新布局,畅通产业链循环,促进出版业跨界创新,以此构建良性生态,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蔚民 《商业时代》2022,(6):126-128
产业链"链长制"是在复杂国内外环境下强化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是自发市场与自觉政府结合的产物.针对商贸物流产业链,研究发现"链长制"的制度设计遵循责任明确、融合统一、高效有力三个原则,制度体系结构清晰,制度目标为构建多链融合的产业生态共同体;在实施路径上,"链长制"应因地制宜壮大物流产业集群、强化农村物流建设与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