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勾勒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完整思路,找到了落实科学发展理念的有效载体,标志着技术进步路线的重大转折,预示着生产力水平再上新台阶,蕴含着中国社会的再次转型,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塑造,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整合,必将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战略调整与实施的过程,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还需要科学理解和移植发达国家的经验。不能超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将发达国家的经验当成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提。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具体实施,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中的重要实施环节,必须夯实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才能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才能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中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科技发展指导思想、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为基本维度,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我国创新战略的指导方针呈现从"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向"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转变的发展趋势,战略目标呈现从增强国家实力向生态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实施手段呈现从单一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以及其它手段协同运用转变的发展趋势。基于我国创新战略演变的趋势分析,提出完善生态化自主创新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龙 《当代财经》2007,(12):5-10
把对经济工作考察的视野从经济增长扩大到经济发展,这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创新,是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丰富,在思路上应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为载体,以体制改革与创新为保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研究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明显的渊源模糊性和同现实变革的不对应性。由强调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是现代化战略认识上的重大升华。文章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由结构转变到技术进步的递进升级过程,又在对美、欧、日等国变革量化映证中,将其区分为四个阶段,确认当前阶段的中国发展方式转变,整体上处于结构型和结构与创新型交替期,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经济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从变革实质、主导路径、特有机遇、运行状态几个侧面,分析了转变的阶段特征,重点阐述了化解二元矛盾、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创新工业化路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见解。最后,在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视角上,提出以农村变革为基本增长点的发展战略观。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使中国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现".二者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凯 《当代经济》2007,(23):4-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从"赶超"到"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构想.其后,在中共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将这一构想上升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战略高度;报告同时认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转变,是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战略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有部分人对民族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应不应该实施"工业化"的疑问,从经济发展历史纵向比较和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分析,认为工业化是民族落后地区崛起的必经之路.同时,尝试用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从理论上回答了民族落后地区为什么要实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我县创立并逐步完善的"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与省市委、政府先后出台的实施项日带动战略和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决策部署是相吻合的,它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中抓什么和怎么抓问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把"双赢剑".这几年尤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有关部门和人士对此作过研讨和论述.笔者结合有关经济发展理论,也对"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以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问题提出一些浅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然而"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在我国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发展背景和演变过程, ‘本文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和谐社会理念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演变过程的三个阶段,具体阐述了和谐社会理念在我国提出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千年,如何正确审视我国经济发展,跟踪经济前沿进行研究,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将经济运行逐步导入持续发展轨道.笔者认为,这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和政治问题.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是解决和突破上述重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实际现状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要求,我国择时提出了"供给侧"这一改革战略决策,在不停的把"蛋糕"做大的同时,经济发展结构上也力求优化升级,为经济注入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这几年实践过程中,改革也遇到一些阻力,本文笔者根据对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对改革目前面临问题和阻力进行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步入"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也开始逐渐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为此本文就"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展开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使更多人深入了解"新常态".  相似文献   

16.
我刊从一九七九年八月末创办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五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国的工作转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变,在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进行调研,分析了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和问题,认为只有通过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找出对策,才能进一步发挥内蒙古"呼包鄂"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西部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在两型社会建设上带动周边省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口政策发生了数次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用工荒"、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不断凸显,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今推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形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人口调整政策,这固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力,才是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化解养老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了。回忆十年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实质上是一个摒弃旧的经济建设路子、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略的问题。它要求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目的,要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市场的需要、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它要求我们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建设的前提和归宿,要核算、分析,比较建设项目的所费与所得、投入与产出,要获得盈利並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它要求我们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技  相似文献   

20.
"扩大进口战略"虽然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但它无助于解决我国低端产品出口过剩和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而且与扩大内需战略背道而驰,不利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目标。导致这种政策目标产生内在冲突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上,完全忽视了国内生产性中间需求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忽视了通过平衡增长为本土高端制造业创造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不能采取单纯的扩大进口战略,而要立足于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只有通过国内资本品使用部门为民族资本品制造部门提供市场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互补性生产需求的平衡增长,才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