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本文以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认为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已经偏大,对目前国债规模应持谨慎态度。文章最后提出一些措施,以防范国债规模风险。  相似文献   

2.
靳俐 《财经科学》2003,(2):79-82
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不断增加,控制国债成本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基于国债结构管理的视角,针对我国国债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收益率、流动性溢价和风险溢价等三个方面,对如何选择不同品种的债券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债风险产生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新昶 《财经研究》2003,29(7):22-27
国债风险产生于国债的特殊性质。国债风险不但包括信用风险,而且包含社会福利损失风险、赤字扩大、金融抑制、资本逃避、无谓损失、通货膨胀等。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基点出发,从6个不同角度考查我国国债工具运用过程中各经济变量的长短期变化趋势,分析风险产生机制,揭示风险产生途径,以利于防范国债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债风险隐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岚 《当代财经》2001,(4):51-53
我国国债风险隐患有:国债规模过度扩张;国债类型转型缓慢;公债发行主体结构单一;或有债务不断显现;外债的使用与管理混乱。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国债风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亚静 《经济师》2005,(3):66-67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近些年国债规模迅速膨胀 ,因而国债风除成为经济理论界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文章对目前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评估 ,得出国债规模偏大的基本结论 ,并对国债风险的表现形式做了重新界定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丁静波 《经济论坛》2007,(7):107-109
一、国债风险的表现 本文中的国债仅仅指我国的内债部分,而且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无发行国债权利,所以本文中的国债指的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部分。从国债的运动过程来看,国债的风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数量风险、金融风险和使用风险。国债的数量风险直接表现为国债规模过大而给政府还本付息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国债数量日益增长而政府资金又不充裕,那么对这一风险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债的金融风险涉及流通领域,与货币价格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同时也带来了国债规模的快速增长。结合我国国债发行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我国的应债能力,对确定合理的国债规模,化解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防范国债风险的政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几年来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国债发行模式日趋庞大,如何提高偿债能力,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便成为国债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本就此问题提出了控制和化解国债风险的基本思路,加强国债管理的对策,完善市场体系,健全传导机制,并设计出一套宏观监测预警招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孙建 《经济视角》2012,(3):45-46
本文将国债风险划分为宏观经济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并在对这两种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认为发行国债不能仅仅考虑国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考虑国债发行带来的宏观负效应以及政府的承债能力。只有国债的规模处于适度的区间,才可能将国债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实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下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课题组邀请财政部财科所、国家计委综合司、经济协调司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的有关学者,就国债政策目标、国债发行空间、财政风险度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国债风险划分为宏观经济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并在对这两种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认为发行国债不能仅仅考虑国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考虑国债发行带来的宏观负效应以及政府的承债能力.只有国债的规模处于适度的区间,才可能将国债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实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及财政风险度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若干数量指标衡量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及财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进一步准确认识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及财政风险的基本含义;其二,明确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数量标准和界限,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其三,对国债政策实施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价,并对相关的财政风险或危机状态进行监测及预警。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贷款的信用风险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将大量资产用于购买国债.但是2003年末和2004年上半年,国债市场的频繁波动使越来越多的中国银行认识到国债也不是一种无风险的资产,国债给银行带来稳定的利息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损失.2007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一利率的推出意味着交易性国债价格的波动将进一步加强,银行由于持有国债所带来的风险也随之更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国债风险管理体系将是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日益增大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风险最终将表现为财政支付困难所引发的政府职能失效的公共风险。公共风险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风险,它的爆发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是由制度安排不当造成的。控制和化解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必须对现行的国债制度作出新的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突破部门限制,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国债市场的发展,增强市场的整体的计划性;(2)发行主体应扩展到省市一级;(3)增加国债品种;(4)加快市场化进程,增强国债市场的政策支撑功能;(5)加强预算管理,完善投资决策体制。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逐步实现市场化,品种和期限趋于多样化,认购主体也由企业单位为主转向以个人和金融机构为主。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国债发挥着货币工具、信用工具及调控工具等多重功能,国债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而国债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政府运用国债调控经济运行的净效果,关系到利率的稳定、金融秩序的维护和金融风险的降低,所以适度的国债规模对经济发展起着  相似文献   

16.
国债期货交易是规避国债利率风险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于1976年起源于美国。中国的国债期货交易是1992年12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推出的,由于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风波不断,于1995年5月17日被迫关闭。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具有必要性,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国债现货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前应完善国债现货市场,为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杜改萍 《经济师》2001,(2):171-171
国债以其安全可靠、收益稳定、流通方便、风险性小的特点被赞誉为“金边债券”,已成为广大投资者理想的选择,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尤其是1994年,我国首次对国债的发行进行了承购包销,使得我国在国债发行机制上引入市场调节因素,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竞相购买国债,持有国债的比重年年上升,银行为何热衷于国债投资?就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国债灵活方便、流通、变现快自1995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国债市场的改革步伐,先后发行了三个月、六个月、三年、五年、七年与十年的实物式国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等,丰富了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滑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日本的国债规模急速膨胀,这不仅增大了偿债压力,也导致其国债风险的大规模累积。从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正反两方面因素入手,通过综合分析后认为,日本国债政策实施基础条件较好,短期内不会爆发债务危机,但由于累计债务过重、财政收支刚性以及经济整体状况并无彻底好转,因此会长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陆 《财经研究》2001,27(9):52-56
本文首先对我国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利用微积分推导出国债规模的动态变化方程,并分别以我国1999年和2000年为初始条件对我国国债规律的长远变化进行了预测,最后根据两种预测结果分析了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及其风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当前,国债期货重新推出条件成熟,国债期货的推出不仅有助于发现基准利率,更有助于规避利率风险,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多有裨益。通过对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时期合约功能发挥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债期货与现货价格存在均衡关系,且初步表现出一定的风险规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