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精粹传播与选择吸纳的结果,又是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需要认真解决传统和现实、国内文化和外来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思吸纳和融会贯通,汲取国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综合创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其中国化历来受到众多理论家和实践者的关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化的统一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来自利益因素、意识形态、体制内与体制外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差异等方面的障碍,探析在民众功利心理、文化建构、信息沟通、精英培养和双轨制满足需求等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种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实现中国化?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思考探讨的主要问题。在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之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实质思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以及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文化,同时还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为其实现中国化提供重要资政,鲜活的民族语言风格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实事求是更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学风.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实现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肖贵清 《乡镇经济》2010,1(1):24-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一过程的逻辑结果,二者相互依存、双向互动,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合,又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潘庆 《魅力中国》2011,(2):298-298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关键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观是这种结合的表现形式;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要是理论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三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实现大众化必须抓好内容常识化、与生活相结合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文化观念、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进行理论创新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化遗传的自然机制使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特质得以保存,文化的变异是文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外来文化的输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社会环境和条件。而毛泽东的儒学功底,农民运动领袖,实事求是的处世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人条件;传统文化的习得,文化的同化、重释和转换,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和途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既继承又批判的态度,吸收其精华成分,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其过程是一种逻辑互动关系.党的领导集体不断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其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主义中国的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升  严明燕 《特区经济》2008,235(8):125-126
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探讨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有关失业的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社会主义存在失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情,探讨了当前中国失业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诞生80年以来,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使它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现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一个非常重大、非常严肃的问题,需要认真回答。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范围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世界,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中国。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看家本领"。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依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和思想武装,依然要坚持运用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克服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标志性成果已有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就,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内涵,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曲折地探索,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逐渐总结出来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当前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径、群众路径、机制路径和实践路径来实现。这六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进。  相似文献   

18.
郭云 《改革与战略》2012,28(1):14-17
文章认为,《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概括与升华,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明了奋斗方向。《宣言》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认识国情及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大众化。文章指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规律:一是大众化要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论前提;二是大众化要以提高实践效能为基本要求;三是大众化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对立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消失,随着私有制和阶级最终消除,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城乡会逐渐走向融合。本文探讨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规律和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发展现状及原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指导意义。论证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规律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