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冰雪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冰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冰雪旅游迅猛发展,已成为北方地区冬季旅游的新兴动力产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目前冰雪旅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冰雪供给产业链短小,效益低下,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弱小的现状,针对冰雪旅游研究的不足,从大冰雪资源、大冰雪消费、大冰雪产业、大区域布局、大系统协调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大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出发挥多要素综合驱动、广泛联动的冰雪旅游对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冰雪文化创意、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教育培训、冰雪休闲娱乐等核心主导产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的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间广泛的经济技术联系和前向、后向、横向的联动,以及产业和区域间投入产出效应,构建大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培育大冰雪旅游全产业链,构建大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塑造特色冰雪文化品牌,促进大冰雪旅游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大冰雪旅游消费需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冰雪旅游的内涵及外延,可为中国冰雪旅游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与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下,我国冰雪运动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高度耦合性的特点与现实需求,本文从产业融合理论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支持力、市场需求拉动力以及市场供给推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动力对接形式与特点的不同机制作用下,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形成了延伸式、渗透式以及重组式3种融合发展模式,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两大产业的延伸融合、渗透融合以及重组融合提出了融合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世界目光也将再次投向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北京。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随着冬奥的脚步来临,冰雪运动在短短的五年间从山海关出发,向南阔步前进,向东西扩展开发,已经逐渐形成了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冬夏两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的新格局。以前,旅游是主导,冰雪是体验。现在是以冰雪为主导,旅游是体验。  相似文献   

4.
蔡爽 《当代旅游》2022,(14):7-9
在冰雪旅游地区,如何开发具有本地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成为旅游部门重点研究的热门话题。纵观不同省份的冰雪旅游产品开发情况,仍然存在着产品定位不明确、缺少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较低、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严重阻碍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冰雪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结合当地旅游品牌的发展战略,提高政府与媒体的关注度,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冰雪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是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三北区域开发与振兴、美丽中国建设、保障冬奥会圆满举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研究基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分析了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范畴及其生态环境依赖性,评估了冰雪旅游区域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显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迅速且生态化趋势明显,但仍存在突出问题;冰雪旅游开发总体上表现为生态盈余,但部分重点地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超过了冰雪旅游接纳能力上限;部分重点冰雪旅游区域仍处于经济-环境曲线拐点左侧,生态环境压力可能将呈现高发态势。本文还探索提出了冰雪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强调亟待展开冰雪旅游的国土空间管控和生态化创新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6.
<正>文旅融合背景下,冰雪体育旅游成为了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首先分析辽宁冰雪旅游资源现状,然后对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旅游产品、产业链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旅游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推动辽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和古老的毛皮滑雪文化,被誉为“人类滑雪的起源地”“中国雪都”。文章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出发,对阿勒泰冰雪旅游服务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评价阿勒泰冰雪旅游服务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阿勒泰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提出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文章阐述了嫩江流域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嫩江流域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动嫩江流域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召开,使得吉林省冰雪旅游发展更加迅速,同时对冰雪旅游人才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吉林省冰雪旅游发展及旅游服务人才现状,接着分析了后冬奥时代吉林省冰雪旅游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后冬奥时代吉林省冰雪旅游人才服务能力提升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以及推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冰雪旅游迎来快速发展的时代契机,冰雪运动在全国广泛普及,冰雪旅游大众关注度迅速提升。本文以中国四大滑雪场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新浪微博2015—2021年滑雪旅游网络数据,构建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评估系统,定量评估疫情前后中国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全国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自2017年迅速提升、季节性特征明显、崇礼-北京领先全国,关注度空间结构由“局部多中心”转变为“组团式”集群化发展,高关注度滑雪场在崇礼-北京与吉林聚集;(2)疫情前后中国滑雪旅游网络关注度表现出滑雪旺季时长缩短、关注度迅速下降、新疆和吉林复苏显著、滑雪大区率先关注等特点;(3)后疫情时期叠加冬奥效应将成为影响滑雪旅游关注度复苏的热点事件,崇礼-北京、东北、西北将成为滑雪旅游率先复苏的热点区域,短期接待服务将成为助力产业复苏的投资热点,提供针对性的配套服务将成为滑雪场服务水平优化提升的热点方向;(4)提出开创全国冰雪旅游大发展新局面,构建以崇礼-北京为中心、以东北和西北为两翼的中国滑雪旅游“雁阵”发展格局,优先推出新疆、河北、黑龙江的定向政策,增强滑雪旅游短期接待能力,提供针对性配套服务等复苏对策。研究结论将为后疫情时期,促进滑雪旅游快速复苏提供科技支撑及决策依据,并为中国冰雪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2.
魏翔 《旅游学刊》2020,35(4):12-25
主流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认为收入决定消费,因此收入是影响旅游消费决策的重要研究变量,但先行研究一直存在广泛争论,且较少进行跨期研究,特别是预期收入对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更为稀少。文章主要目的是研究预期收入对个体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作用机制,引入行为经济学的体验效用理论,构建旅游者跨期效用函数模型,检验和比较分析了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对个体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力度。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当期收入对旅游消费决策的作用会受到个体预期收入和不耐心程度(个体更偏好于当前消费而非未来消费)的调节效应影响;第二,给定其他因素的作用,预期收入对未来旅游消费决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预期收入对旅游消费决策的正向影响要高于当期收入的影响。另外还发现,女性群体的不耐心程度调节效应相对更大,低龄群体的不耐心程度调节效应较大,显著性也较高。最后,文章提出了以上研究结果对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决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拓展意义,以及对旅游企业和目的地进行预期营销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培海  李伟 《旅游学刊》2016,(11):128-137
在系统梳理国外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旅游符号消费以及旅游符号体验3个层面对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剖析了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三条脉络:一是以MacCannell等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重点关注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机制以及旅游媒介对目的地代表生符号的建构过程.二是以Culler、Urry等为代表的,对旅游符号消费及其背后隐含的权力机制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旅游消费的象征性意义和旅游符号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权力的不平等性问题.三是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依据的存在主义符号学问题,重点关注旅游体验乃至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研究认为,旅游符号研究不仅推动了旅游研究的理论原创,促进了旅游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极大地扩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消费函数实证研究——兼与周文丽、李世平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函数是决定消费行为的函数,即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描述。近年来,很多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中国消费函数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却少有针对旅游消费函数的研究。周文丽和李世平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支撑,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我国的旅游消费函数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但是,周文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误用了E-G两步法的临界值,得出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对此,文章使用1994~2010年的年度数据重新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旅游消费和当期收入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基于绝对收入假说构建的旅游消费函数不能解释中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行为。(2)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行为通过了持久收入假说、合理预期的动态消费函数以及滞后调整的动态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而这些消费模型的内在一致性说明,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决策是由其持久收入决定,由于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使得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其旅游消费偏低。(3)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行为无法满足西方经典消费函数模型,一个原因在于旅游消费行为依靠闲暇时间,而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在带薪休假制度无法有效实施的前提下,更多依靠公共假期。文章将闲暇时间这一变量纳入旅游消费模型,发现闲暇时间的增加有助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提高。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轶群 《旅游学刊》2016,(12):18-27
我国家庭债务与旅游消费存在非线性的阈值协整关系.文章使用非线性平滑机制转移函数模型检验了家庭债务等因素对旅游消费的阈值协整效应,发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家庭债务的变化是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变化的原因,随着家庭债务的上升,家庭债务对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当家庭债务低于阈值时,可以促进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但是随着家庭债务上升超过阈值时,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城镇居民必需品消费的增加不断增强家庭债务的作用,城镇居民对必需品的消费习惯负向影响旅游消费,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总体为正.二是家庭债务目前还没有影响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但农村居民的必需品消费和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所起的示范效应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影响.文章还就如何推动旅游消费做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正冰雪旅游产业因其自身旅游附加值高,涉及消费领域多,具备集群化发展的必要要素和特征,比较适合产业集群化发展。近年来,在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后,位于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县的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以新疆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度假区、天山大峡谷为主的冬季冰雪旅游目的地在区域内知名度不断提高,有力的推动着乌鲁木齐市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冬季冰雪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乌鲁木齐冬季旅游一张崭新的招牌。  相似文献   

17.
基于扎根理论的滑雪旅游度假区经营要素与理念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消费的升级,滑雪度假已然成为冬季旅游的消费新热点。经营要素与经营理念是旅游目的地成功发展的必备基础。为更好地提升我国滑雪旅游度假区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来自6个世界冰雪强国的11名旅游部门及滑雪企业负责人的访谈,运用扎根理论与内容分析法,从供给侧的角度识别出滑雪旅游度假区成功经营的基础要素与核心竞争力要素,以及人才专业性、体验性、异质化开发、持续创新、绿色发展五大经营理念。据此建议我国滑雪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需从地方感营造、游客体验、市场培育、生态保护等方面入手,来完善经营要素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薛佳 《当代旅游》2022,(9):66-68
公园城市的旅游消费场景打造,需要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探索全面系统的路径与方法。本文重点研究山水、田园、康养、生活、人文、产业六类旅游消费场景打造的具体形态,以体验价值作为衡量效果的核心,提出提炼本地文化的象征与标识,实现特色场景的再现与叠加,营造场景活动的体验与参与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俊  占胜蓝  郑诗琳  黄焕 《旅游学刊》2023,(10):151-159
文章以广东省网红乡村民宿H民宿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析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与消费及互动过程,有以下4点发现。(1)H民宿的经营者以自身对乡村性的认知为基础,通过物质空间建构、文化空间营造和新媒体工具运用等在地生产实践进而表征和展演乡村性。(2)在乡村性消费中,H民宿游客的消费更多集中于农耕知识体验、自然景观环境、农家生活文化和想象“乡村”等不同层面。但由于游客对乡村了解、感受程度的差异,不同游客的乡村感知具有矛盾性与异质性,呈现为全球地方化下消费体验相异的特征。(3)游客通过再消费与传播、拒绝与批判等不同的消费行为将消费意见反馈至生产者,生产者则对应采取调整策略,并通过体验空间的重塑和知识空间的再造进行乡村性的再生产,从而形成了消费与生产的互动过程。(4)在民宿旅游情境下,乡村性在生产与消费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成“舞台真实”,具有本真化和失真化的双重表征,呈现了真假混杂的特征,并随着不同主体的互动实践,呈现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不断在本真化与失真化的连续谱上流动。  相似文献   

20.
大众的"新旅游",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2,17(6):64-70
本文对普恩博士提出的新旅游理论及其预测提出了质疑 ,在新旧旅游的划分、大众旅游的性质和作用以及与替代旅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与普恩博士迥异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 ,大众旅游是一个相对概念 ,随着时间推移 ,大众旅游可能发生整体性的进化 ,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个性化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但大众旅游与“新旅游”作为旅游消费的两极不仅是永远不会被相互替代 ,而且“新的”大众旅游还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