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旅游满意度对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以江苏苏州乡村旅游有关网络游记及评论为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的三重过程,分析乡村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旅游满意度可用“游前—游中—游后”的故事线来描述,其影响因素包含游前期望、游中体验、游后评价3个核心范畴,以及出游目的、旅游要素、服务质量、行业管理、总体评价、推荐意愿、投诉抱怨7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手机不断更新迭代的大环境下,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流畅的网络系统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高质量的上网体验,也为人们的信息收集提供了便利。有出游意愿的游客往往事先通过社交媒体搜索、浏览、接收相关旅游目的地信息,进而感知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往研究中较少关注人们与平台的关系强度或者只选取某一个特定的社交平台来探讨其对信息质量的影响。文章创新性地从不同关系强度视角出发,选取微博、微信两大代表性社交平台,探讨不同关系强度对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信息质量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通过研究结论,为目的地营销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戴斌 《旅游学刊》2007,22(4):5-6
网络预订、网络营销、旅游网站、网络虚拟景区……不论是作为管理手段,还是创建品牌,扩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网络。随着Web2.0等新技术的出现,网络对旅游业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如何借助网络的技术与平台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学者和从业人员认真思考和研究。欢迎大家对此话题展开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逐渐演化为旅游人才的竞争.由于旅游行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人际技巧、应对挫折或压力的方式等非智力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678名旅游院校的学生进行实测,结果发现: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生源类型及所处地区类型差异(p<0.05),社交苦恼体验存在显著的生源类型差异(p<0.01);旅游院校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社交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由此,本研究提出旅游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重视其知识、技能、智力等显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其应对方式及社交能力等潜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厘清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机理,对旅游虚拟社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O-R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用户感知的旅游虚拟社区特征出发,引入依恋理论探讨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混合的方法。研究发现:旅游虚拟社区用户感知特征对情感依恋的两个维度(人际依恋和群组依恋)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不能直接影响其价值共创行为,需要通过情感依恋的中介作用才能激发行为效应,其中群组依恋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得出两类产生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组态模式,其中娱乐性是用户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群聚性、信息源影响力、群组依恋和人际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国外社会网络范式下的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旅游研究关注的是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及关系结构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目前,社会网络在国外旅游研究中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结构分析、旅游决策、旅游企业成长和旅游目的地知识管理等领域。基于文献梳理发现的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应天煜 《旅游学刊》2004,19(1):87-92
旅游作为一门跨多个学科领域的应用科学,其学科发展往往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目前旅游学研究中具体实证研究有余而基础理论工作相对不足的局面已经阻碍了旅游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确立、完善和向前发展。本文试对社会心理学中新兴的“社会表象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以及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将该理论引入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期能够为国内旅游学界的相关研究工作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天问  吴明远 《旅游学刊》2014,29(10):51-60
追求幸福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动机,当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表达时,旅游研究有理由探讨旅游与幸福感的关系。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客的博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身心感受的变化。研究发现,旅游的根本动机是寻找和收获旅游幸福感。旅游者从居住地世俗生活状态进入旅游环境,通过休闲、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过程,达到消遣、逃逸、认知、审美和移情的目的;享受从生理感知、心理变化和灵性提升不同层级的生命状态,获得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回到居住地惯常环境的历程,实现从世俗到"神圣"再归于平凡的生命状态转换。旅游前美好期待体验、旅游中福乐体验、旅游后温馨回忆体验,成为旅游幸福感的时间构成;享受闲适生活、获得旅游福乐体验、提升积极情绪、减弱不良情绪、感受人际美好,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旅游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构成。因此,旅游服务实际上应起始于旅游行程前,绽放于旅游过程中,延伸至旅游活动后。旅游服务必须持高度的人文情怀,以发于心、形于外的贴心关照才能给予旅游者一段幸福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4.
杨勇 《旅游学刊》2016,(10):59-72
以往关于消费者需求行为的研究多基于传统经济学框架的设定展开,认为影响消费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包含收入、目的地吸引力、交通等,普遍忽视了消费过程中的社会交往和具体情境。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命题,将消费者收入、社会交往和旅游情境等因素纳入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模型中,提出了若干研究命题。依据2014年春节“黄金周”旅游需求调研数据,采用排序选择模型验证了相关命题的正确性。计量结果表明,个人经济因素对我国消费者春节“黄金周”旅游需求影响较小,家庭结构、同伴等社会交往因素是影响其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我国消费者对于春节“黄金周”出游过程中遭遇的拥堵、旅游市场混乱等旅游情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但是,严重供需失衡导致的旅游情境问题依然对其旅游需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过程的土地收储,不断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识别居民对土地收储意愿态度特征及其作用机制,不但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的顺利进行,更对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北W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对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获取的536条数据资料进行层级编码分析,探析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征地意愿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在土地收储阶段的意愿会依据个体条件产生差异化价值需求,并根据需求的被满足程度形成积极响应、条件支持、矛盾屈从和顽强抵抗4种典型形态。通过扎根理论形成的"条件-需求-意愿"作用路径,可对意愿细分形成原因进行阐释,其本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理环境影响人行为选择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Knowledge and its management are generally recognised as a strategic asset that provides organisations with a competitive edge. Prior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knowledge sharing (KS) is crucial because it helps organisations promote best practice, facilitate knowledge creation and enhance effectiveness. Although there is a growing realisation that KS is critical to knowledge creation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this is still an emerging area of inquiry whose key variables, relationships and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organisations are not yet clear. In this paper, key concepts of knowledge, organisational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KS are reviewed. This paper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readers who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how KM and KS can be applied to tourism.  相似文献   

18.
邱玮  白长虹 《旅游学刊》2012,27(10):46-5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重视品牌建设,然而,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全国旅游投诉统计数据显示,旅游者投诉在逐年递增.因此,如何将品牌内化到企业内部,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为,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很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一家五星级酒店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品牌内化过程,识别出旅游品牌内化具有组织与员工层面的二元结构,并提炼出两个层面的主要要素,且进一步挖掘出学习、交易与关系三种品牌内化机制.这些结论对于致力于品牌建设的旅游企业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旅游品牌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旅游的基本属性及其对旅游社会关系和旅游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关于旅游的AIEST定义以及学者和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该定义的理解入手,分析了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以及旅游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旅游的基本属性体现为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具有非实体性、旅游因运动而存在、旅游是一种多元系统网络结构.这些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即对旅游立法调整范围的影响、对旅游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确定的影响、对旅游法权利义务实现效果认定的影响和对旅游法律责任承担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回顾国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作了重点而详尽的介绍,并就我国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