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阎友兵 《旅游学刊》2001,16(6):31-33
本文从“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一提法入手,在系统介绍“旅游地生命周期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该理论的真伪及科学与否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论“存在着致命的逻辑漏洞,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实践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它只是“产品生命周期“在旅游科学中的简单移植和机械套用,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粟路军  黄福才 《旅游学刊》2012,27(10):53-64
文章构建了旅游地社会责任、旅游地声誉、旅游地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的整合模型,以厦门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方法,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旅游者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并通过旅游地声誉对旅游地认同产生间接影响,通过旅游地声誉和旅游地认同对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2)旅游地声誉正向影响旅游地认同、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并通过旅游地认同对口碑宣传产生间接影响;(3)旅游地认同直接影响口碑宣传;(4)重游倾向和口碑宣传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最后,文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地意象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很重视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文章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和区外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都是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在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区内文化组旅游者的整体意象感知高于区外,但区外文化组却拥有比区内文化组更高的情感意象。在7个认知意象维度中,多数认知意象维度的感知都是区内文化组高于区外文化组。(3)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同一文化体系内部的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邵晓兰  高峻 《旅游学刊》2006,21(6):76-82
对旅游地的发展研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石.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案例研究成果,通过讨论该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目前的研究难点,认为在运用该理论进行旅游发展研究中应加强危机管理以及对于旅游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研究,并且重视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产品体系的更新、旅游地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生命周期研究以及重视案例研究和政策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研究对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是以“环状”为特征;而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主要有干道、桥梁、节点、标志和区域;其中干道和桥梁构建了“环状”意象空间框架。根据此项研究的成果,本文最后提出了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吕斌  陈睿  蒋丕彦 《旅游学刊》2004,19(2):26-31
三峡是我国典型的区域性旅游地的组合。三峡工程的建设必然引起三峡库区旅游地线性空间结构的变动。以往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研究都是从“点轴”模式或旅游产品组织的角度来讨论.但作为区域旅游的形成机制,即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却考虑很少。通过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变动因素的分析,从旅游地竞争合作机制的角度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进行了重构.总结为“一轴”模式将转变为“双核”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和空间拓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外关于旅游地水供需矛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业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日益凸现,水供需矛盾已成为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本文在阐述国外水供需矛盾旅游地主要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系统角度深入分析了国外旅游地水供需矛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从管理、技术、经济和教育等方面总结了国外水供需矛盾的主要调控措施与实施情况.以期丰富旅游水环境的研究视角,为我国旅游地水供需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科学的旅游地演化机制及规律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很难辨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个案论争,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深入研究系统演化背后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从而无法形成理论研究体系与范式.有鉴于此,本文作者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在明确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涵义的基础上,以旅游地最根本矛盾--供求关系为线索构建系统演化模型,在辨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歧问题的基础上诠释了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及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以福州市青云山风景区为实例,紧扣旅游与环境问题,突出规划的两大目标——发展旅游事业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景观现状格局分析、适宜性评价、生态安全格局辨识和敏感度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旅游地景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然后,围绕主题从整体到局部多层次深入展开,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三个级别的规划与设计。最后,对规划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确认规划方案的优劣。结果表明。对旅游地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能满足风景区旅游生态平衡与人地协调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学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建构:以凤凰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  朱兹  安宁 《旅游学刊》2014,(7):68-76
该研究基于文化环及其拓展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凤凰古城作为文学旅游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结论指出:(1)沈从文及其文学作品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的"湘西世界",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所构建的"现实中的边城"与旅游者的"口碑中的凤凰古城"共同构建了"想象中的凤凰古城",即待阅读的"凤凰古城文本",并使这一文本公共化;(2)作为文化消费者,旅游者在文学旅游地的构建与重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联系整个社会文化建构过程的纽带。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旅游地社会文化建构模型,以期对旅游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相关研究及具体应用进行补充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吴咏梅 《西部旅游》2022,(11):26-28
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是旅游地地方感的重要内容。旅游地地方感主要包括地方客观特征和主观认知,这两个方面一般来源于游客对地方的感观情感。文章通过分析地方感的构成要素与游客认知,探讨旅游地地方感的内涵,尝试构建游客地方感认知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滨海旅游发展的延伸,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海岛型旅游地有较为相似的旅游资源、重叠的客源市场以及相当的重视程度,同时,其资源特色、发展环境、市场定位、发展条件、政策条件、介入机会等竞争因素差异较大,这些都决定了海岛型旅游地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对立统一关系。本文以福建省4个特色海岛——海坛岛、湄洲岛、鼓浪屿、东山岛为例,从分析4个特色海岛的概况入手,重点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竞争优势,最后提出海岛型旅游地区域合作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3,自引:8,他引:73  
连漪  汪侠 《旅游学刊》2004,19(5):9-13
市场的竞争力来自顾客的满意度。本文根据旅游业的“食、住、行、游、娱、购”6要素特点。运用美国密歇根大学质量研究中心费耐尔(Fomell)教授的顾客满意度指数理论,构建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的因果模型(Tourism Destinati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TDCSI)和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该模型和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和可行。  相似文献   

14.
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兴柱  王群 《旅游学刊》2007,22(1):60-66
全球化加速了人口流动,旅游成为当今资本、人口流动的一种普遍现象.旅游已被融入到后工业城市的经济重构、全球化和地方化等更大背景.全球力和地方力的协同存在,不同旅游地被重新构造.文章重点回顾了国外近年来对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理的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全球--地方联结下的旅游地发展机制、不同类型旅游地发展、开发战略和旅游影响等方面.随着我国旅游快速发展,全球化和地方化两股力量已经开始对我国旅游地产生明显的作用,将引起我国旅游地形式、特征、机制的新变化,应加强对其变化的后果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为我国旅游地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比较与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牯牛降风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普陀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山岳型旅游地为案例,对水环境管理现状、水环境管理驱动力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控制、道德规范、经济限制等驱动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道德影响为主,外部控制和经济限制影响为辅,形成意识管理、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三者齐头并进的山岳型水环境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侠  梅虎 《旅游学刊》2006,21(10):33-38
在对国内外顾客忠诚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构建了旅游地顾客忠诚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地顾客忠诚的度量指标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地顾客忠诚不仅表现在重游行为上,还包括旅游者的正面口碑宣传和推荐作用;(2)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旅游动机、顾客满意是旅游地顾客忠诚的4个驱动因素,对顾客忠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游客的旅游地选择与购买决策模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涵 《旅游学刊》2005,20(3):43-47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信息接受、感知、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本文构筑了一个游客对旅游地选择和购买决策的模型,并且分析了这个模型中对游客消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和重要因素的控制,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游客的消费行为,制订出合理有效的营销计划。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试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杨俭波 《旅游学刊》2001,16(6):70-74
本文探讨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①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②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安 《旅游学刊》2001,16(3):60-63
旅游地形象问题研究受到旅游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文吸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旅游地形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入手,集中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 问题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安 《旅游学刊》2001,16(3):60-63
旅游地形象问题研究受到旅游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本文吸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旅游地形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入手,集中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