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平;刘尚清;周琳杰 《中国生态旅游》2025,(2):293-304
数字乡村建设加快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乡村创业的重要推动因素。研究构建互联网嵌入、创业学习、创业环境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采集北京市郊区405家乡村民宿的实证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SmartPLS软件,分析互联网嵌入对农民民宿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1)互联网嵌入通过联系度、匹配度和牺牲感3个维度对农民民宿创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创业学习的影响路径呈现差异化特征。联系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创业者的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但对认知学习影响不显著;匹配度对农民创业者的认知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正向影响,而对经验学习的影响不显著;牺牲感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学习。(2)创业学习在互联网嵌入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比认知学习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3)外部环境因素对创业学习与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政府支持能够显著调节创业学习3个维度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金融支持仅在经验学习和创业绩效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市场环境在经验学习以及实践学习和创业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研究为数字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科学案例,为完善乡村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台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有关乡村旅游经营者创业动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拉力创业动机和不同性别创业者拉力创业动机研究。旅游研究学者提出应该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动机进行更为理论化和系统的研究,并对乡村旅游经营动机的性别差异做进一步的探讨。该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比较性别差异下中小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创业动机模式。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经营者拉力创业动机包括善用农业资源、社交、更换工作与政府政策鼓励等4个因子;推力创业动机则包括工作压力、自我压力与生活压力等3个因子。后续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女性的拉力创业动机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的推力创业动机则明显高于女性。研究表明,女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经营主要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与获得利益,而男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经营主要是因为对过去生活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宿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业态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以期找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方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广东省网红乡村民宿H民宿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析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与消费及互动过程,有以下4点发现。(1)H民宿的经营者以自身对乡村性的认知为基础,通过物质空间建构、文化空间营造和新媒体工具运用等在地生产实践进而表征和展演乡村性。(2)在乡村性消费中,H民宿游客的消费更多集中于农耕知识体验、自然景观环境、农家生活文化和想象“乡村”等不同层面。但由于游客对乡村了解、感受程度的差异,不同游客的乡村感知具有矛盾性与异质性,呈现为全球地方化下消费体验相异的特征。(3)游客通过再消费与传播、拒绝与批判等不同的消费行为将消费意见反馈至生产者,生产者则对应采取调整策略,并通过体验空间的重塑和知识空间的再造进行乡村性的再生产,从而形成了消费与生产的互动过程。(4)在民宿旅游情境下,乡村性在生产与消费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成“舞台真实”,具有本真化和失真化的双重表征,呈现了真假混杂的特征,并随着不同主体的互动实践,呈现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不断在本真化与失真化的连续谱上流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交通和互联网的便利使游客足迹遍布各地,旅游业的繁荣为不少较为偏远贫困的地区提供了发展民宿的机会。文章选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亚丁景区的民宿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形象感知为理论基础,利用ROST CM6.0对去哪儿网上的游客评论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从而明晰游客对稻城亚丁民宿旅游产品的整体感知,最后从民宿基础设施、服务品质、民族文化方面提出可促进稻城亚丁民宿持续发展、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乡村民宿是展现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载体,因其独特的属性而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民宿的先天优势。文章通过对曾家山乡村民宿进行实地及网络调研,在了解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曾家山乡村民宿的发展优势和现存问题,并从全局意识、在地文化、软性服务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促进乡村民宿可持续、品质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也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同时,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日益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重庆A景区为例,分析了该景区整体及民宿旅游行业发现现状,并在分析乡村民宿旅游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非标准化住宿产品,乡村民宿的核心吸引力之一就是为顾客提供“家”属性的住宿体验,这也成为其区别于传统酒店业的重要特征。然而,随着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经营者在一味追逐经济效益中忽视了乡村民宿这一核心属性,以至于让民宿沦为纯粹的商业性经营场所,误导了顾客对民宿的消费认知,最终损害了民宿发展的韧性。为此,文章以莫干山仙潭村网红民宿“莫梵”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乡村民宿“家”属性的主客建构过程。研究表明:民宿主人通过打造消费景观空间、主客共享空间、精神享受空间,尝试探索民宿从“我家”到“彼家”的建构;民宿顾客则通过物理空间下的环境感知、精神空间下的情感联系和虚拟空间下的忠诚行为,尝试参与民宿从“彼家”到“我家”的建构。主客双方在互动中不断重塑、建构新的家,也在互动中实现主客价值共创,“彼家”和“我家”逐渐打破界限、不断融合。文章基于主人和顾客两个主体,探讨了乡村民宿“家”属性建构中“彼家”与“我家”的互动、交融、价值共创,为民宿“家”属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也为民宿未来营造家一般的体验环境提供了新的行业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彩彩;邱依思;徐虹;周键 《旅游学刊》2025,(5):45-58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将影响乡村民宿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及生存伦理视角,采用我国429份乡村民宿问卷调查数据,遵循“战略-能力-效果”的逻辑,构建民宿数字化转型对民宿生存韧性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民宿数字化转型对生存韧性产生显著正向作用;2)民宿组织学习能力(低阶能力)、商业模式创新(高阶能力)均在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生存韧性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组织学习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在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生存韧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组织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且负向调节民宿数字化转型与生存韧性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乡村民宿数字化转型提升生存韧性的作用机理,拓展了韧性理论在酒店管理中的研究范畴,并有助于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多元协同治理是乡村各利益主体通过合作共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方式。乡村企业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乡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为剖析乡村企业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形态、演进逻辑及治理机制,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通过对QS民宿企业进行纵向单案例分析,构建了乡村民宿参与乡村多元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企业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嵌入—行动及互动—客体”的动态因果关系,分析了关系和契约治理机制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不同阶段治理绩效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多元协同治理演进的影响。分析表明:QS企业参与的乡村多元协同治理随着企业嵌入乡村的阶段而发展,其嵌入乡村的治理机制也在发生动态演进;企业嵌入乡村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机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本文建立了乡村民宿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嵌入分析框架,揭示了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演进过程中的动态适应规律,拓宽了乡村治理的研究视角,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协同治理、实现良性共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创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聚焦乡村旅游创业情境,基于嵌入性视角,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5个乡村旅游创业典型地区为案例地,综合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深入探讨嵌入性对旅游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婚配情况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嵌入性通过旅游创业能力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旅游创业能力在嵌入性与旅游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婚姻正向调节创业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与无配偶的创业者相比,有配偶的创业者能够更有效地将创业能力转化为创业绩效;此外,婚姻的调节作用在创业能力的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婚姻有助于提升机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成家”与“立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促进农民创业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如今的市场主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顺应了当前游客诉求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存在游客感知服务质量较低、游客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形成了乡村旅游需求高级化与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并存的矛盾局面,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数据,借助相关理论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对乡村旅游游客感知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度进行定量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业始于创业机会,企业又是资源的集合。创业者如何对识别到的机会与获取的资源进行精准匹配从而实现企业绩效,是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旅游创业研究成果有限,其特殊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基于此,文章以安徽宏村的4家旅游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的类型及两者存在的不同匹配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案例内分析发现,旅游小企业识别和利用了数量需求型、质量需求型、技术型和政策型4种类型创业机会以及资产型和知识型两种类型创业资源,且在不同发展过程中企业识别和利用的机会与资源类型不同,对应的企业绩效也不同。案例间分析发现,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存在4种匹配方式。其中,自觉式匹配通过调动创业者手头现有的资产型资源,能够迅速填补市场空缺,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探索式匹配旨在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具有创新发展的趋势,有可能发展为该行业的标杆企业;增强式匹配是创业者通过知识型资源的配合进一步增强新技术作用,从而强化新技术带给企业的赶超和创新发展;利用式匹配通过政策红利和企业现有资产型资源相结合,能够激发创业者热情,使企业创办变得简单,往往能促进某一产业的快速发展。该研究指出,旅游小企业遵循创业资源匹配创业机会实现企业绩效的规律,这对巩固将创业机会作为创业研究的核心地位,以及认识旅游小企业创办和转型发展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游客乡村旅游质量感知研究——以新疆昌吉州杜氏农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客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是指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对质量属性表现的综合评价。本文选择新疆昌吉州杜氏农民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游客感知理论为基础,通过访谈和游客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新疆城郊型乡村农庄旅游质量的游客感知主要表现在外部综合形象、核心吸引资源、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农庄旅游基础设施4个层面。游客的收入水平、家庭所在地及性别条件对感知水平有影响。通过中西部乡村旅游六要素的游客感知质量的对比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状况及乡村旅游开发形式对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西安市民的问卷调查,本文从游客心理感知评价角度入手,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和乡村旅游地服务质量的评价,得出乡村旅游地开发的优选方案.样本抽样采用随机抽样中不放回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采用消费前问卷(pre-test)与消费后问卷(post-test)的方法;问卷设计采用了田野调查(field investigation)方法和景观评价中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发现:(1)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喜好评价有明显的"回归自然"情结;(2)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硬件设施服务能力评价较低.最后,总结得出如下优化途径:(1)近期产品开发优化途径主要从生态环境因子的营建与保护和现有产品吸引力提升两方面入手.(2)近期旅游地服务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从村级管理部门协作管理能力与硬件设施系统整治与修缮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研究——以中山市新伦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动机是指直接引起、推动并维持人的工作,以实现一定职业目标的内部动力.文章通过对中山市新伦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当地妇女在参与乡村旅游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地区经济环境、就业心理、地区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为孩子树立榜样、逃避紧张工作、展示兴趣爱好、提高家庭收入等工作动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殊性.这些就业动机导致了当地妇女低层次、高流动率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升级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入川游客的动机及对四川旅游受灾情况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灾后旅游业的研究中,游客对受灾目的地的感知情况的实证案例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汶川地震后到四川旅游的国内游客按动机进行聚类,将游客划分为观光游览、公务或商务、地震旅游和多重动机4种类型。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显示,游客对四川旅游业的整体恢复状况和恢复措施具有较高的认同,对地震所产生的影响也有一定程度感知。不同类型的游客在四川旅游形象感知、旅游业地震影响感知和对四川旅游恢复措施的看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这些差异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了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通过创办家庭旅馆、农家饭店和销售土特产等创业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乡村居民的创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乡村社区长期的邻里关系、共同的文化观念、个人的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对乡村居民创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山西省东寨镇为实证案例地,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社会资本的结构、认知和关系三个维度探讨乡村中居民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旅游创业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资本结构和认知维度对旅游创业存在正向影响,乡村居民中的个人所嵌入的网络规模越大,所获得的网络资源越丰富,越倾向于创业,而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旅游创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