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满意度对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以江苏苏州乡村旅游有关网络游记及评论为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的三重过程,分析乡村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旅游满意度可用“游前—游中—游后”的故事线来描述,其影响因素包含游前期望、游中体验、游后评价3个核心范畴,以及出游目的、旅游要素、服务质量、行业管理、总体评价、推荐意愿、投诉抱怨7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疲劳在旅游活动中极易发生且普遍存在,是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变量。疲劳一直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交通运输、体育科学等领域的重要议题,但旅游疲劳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文章在梳理已有文献和旅游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对旅游疲劳的发生机制、多维特征与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旅游疲劳的框架体系由4个主范畴(诱发因素、疲劳表现、行为效应和应对策略)和13个范畴构成。旅游疲劳在主体因素、中介因素和客体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并表现出身体疲劳、兴趣疲劳、情感疲劳和认知疲劳的多维特征,其对游客的行为决策、体验质量和重游意愿均存在显著的复杂影响,可以通过主体提升、中介保障和客体控制3方面策略对其进行预防和缓解。旅游疲劳的探索为旅游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为游客服务和景区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5.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幸福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动机,当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表达时,旅游研究有理由探讨旅游与幸福感的关系。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客的博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身心感受的变化。研究发现,旅游的根本动机是寻找和收获旅游幸福感。旅游者从居住地世俗生活状态进入旅游环境,通过休闲、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过程,达到消遣、逃逸、认知、审美和移情的目的;享受从生理感知、心理变化和灵性提升不同层级的生命状态,获得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回到居住地惯常环境的历程,实现从世俗到\"神圣\"再归于平凡的生命状态转换。旅游前美好期待体验、旅游中福乐体验、旅游后温馨回忆体验,成为旅游幸福感的时间构成;享受闲适生活、获得旅游福乐体验、提升积极情绪、减弱不良情绪、感受人际美好,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旅游幸福感的重要内容构成。因此,旅游服务实际上应起始于旅游行程前,绽放于旅游过程中,延伸至旅游活动后。旅游服务必须持高度的人文情怀,以发于心、形于外的贴心关照才能给予旅游者一段幸福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对国家旅游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宣传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科学引导,促进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的提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用扎根理论,通过对中国国家旅游局驻外旅游办事处年度工作报告的编码分析,探究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的客观规律.研究发现,动因、市场调研能力、外部网络协同能力、环境政策干预这4个主范畴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模式存在显著影响.动因是前置变量,市场调研能力和外部网络协同能力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政策干预作为外部情境因素起调节作用,从而提炼得出“动因-情境-能力-路径选择”模型.文章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分析框架,对政府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提高旅游公共营销绩效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目的地旅游营销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景区开发模式单一、旅游产业链不完整等。乡村智慧旅游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方式,具有信息化程度高、服务体验好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文章以乡村旅游为着眼点,探讨了乡村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重要特征、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重视品牌建设,然而,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全国旅游投诉统计数据显示,旅游者投诉在逐年递增.因此,如何将品牌内化到企业内部,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为,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很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一家五星级酒店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品牌内化过程,识别出旅游品牌内化具有组织与员工层面的二元结构,并提炼出两个层面的主要要素,且进一步挖掘出学习、交易与关系三种品牌内化机制.这些结论对于致力于品牌建设的旅游企业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旅游品牌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的加快,保证了国内高端旅游市场的逐步发育以及高端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本研究借助软件Atlas.ti构建了中国高端旅游消费者价值感知概念模型。结果显示,高端旅游消费者价值感知由功能价值、成本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关系价值五个维度组成。研究丰富了高端旅游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为高端旅游服务商的营销管理提供了多项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观光旅游为例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利益主体复杂,随着乡村旅游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因此,只有从战略的眼光审视、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加强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寻求利益主体更多、更广泛的利益共同点,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乡村旅游才可能深入持久发展,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旅游消费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根据1994~2007年间的数据,利用Eviews计量软件构建了城乡居民年总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年总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之间的消费模型,得出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增加100亿元,年总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加6.4亿元,基尼系数每上升0.1,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下降0.0051;农村居民年总纯收入每增加100亿元,年总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加12.37亿元,基尼系数每上升0.1,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上升0.0694等结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营会展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以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民营会展企业的典型代表——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三个严谨的分析步骤,分析案例企业的成长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光亚公司的成长沿着"先收后放,柔道运势"型的成长路径,在快速成长、质变式成长和跨越式成长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成长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文章提出了基于案例企业成长的过程、路径和影响因素三者相关关系的逻辑传导机制,对快速成长的民营会展企业有现实意义,希望给该领域尚是盲点的理论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博弈论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是一项需要"9+2"各方和国家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借鉴博彝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的方法和模型,厘清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创建一套科学的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协作机制.在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盖剐灵活的旅游产业政策,从而实现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的理想状态--区域均衡.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章在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关联性,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为思想认识、利益分配、生产过程以及产品与效益4个方面.并提出依据问题的关联性和发生脉络,抓住根本与核心问题,按4个步骤逐一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通过语义内涵解读、现象考察和比较分析构建了穿越认知逻辑分析框架,然后从语义学视角应用发生学方法、心理距离理论,通过逻辑分析构建旅游时空穿越回环结构、旅游穿越过程结构机制模型,并对旅游穿越结构进行过程机制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旅游的时空转换结构是一种穿越结构,旅游穿越表现出完整的时空穿越特征,具有人类穿越式对话的典型性;旅游结构的本质是时空穿越;旅游穿越就是通过物理时空转换建立心理距离,最终达成心灵对话之目标。因此,旅游运行的核心矛盾就是解决由物理空间转换带来的交通需要和由穿越式对话带来的旅游实景营造需要,从而实现心理时空穿越。本文通过对旅游结构本质的追问,将穿越这一日常化语言抽象为学术语言,形成旅游学内生性概念和范畴,为旅游体验活动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解释话语,并为不同类型穿越结构、穿越感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