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是金融科技工作的两大基本任务,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央行金融科技工作的实践,对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的内容与目标、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的关系,以及如何抓好金融电子化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一、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的内容与目标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内容包括:金融电子化系统集成、金融电子化软件开发和金融电子化软科学  相似文献   

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本文在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服务内容、功能、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多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监管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的核心地位。因此,传统金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融功能、金融发展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功能是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实质、核心与基础。金融功能性资源比其他层次的金融资源更难得,从而更稀缺。金融功能层次的复杂化与提升,功能层次与种类的扩展与强化过程即是金融功能的演进,金融功能的演进即是金融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金融发展的金融功能观视角来进行中国金融发展状况的功能判断,提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邱峰 《青海金融》2018,(6):18-22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驱动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极大地撬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但金融风险外溢、数据资源被滥用、网络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日渐显现,给金融安全以及金融监管带来了新挑战。继续践行金融科技创新,需要与金融监管共进,防控风险并重,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普惠效应。  相似文献   

5.
王硕  王伟 《武汉金融》2013,(1):26-29
本文基于现代金融体系中客观存在着的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两大基本金融中介,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在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金融环境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区域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市场化融资制度安排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体制外金融资源支持,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与正规金融各有其比较优势。文章分析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接的前提条件与基本路径,认为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政策引导,实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戴东红 《时代金融》2014,(6):31-32,37
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的角度区分界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对于理解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争论及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论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衍生背景、现实定位、资源配置特点、创新内容及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剖析了二者各自具有的竞争优势;在揭示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合与共生的商业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二者相互合作、共生共赢的举措思路。  相似文献   

8.
优化金融结构:改善金融生态的另一个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金融生态不能混淆于金融生态环境,社会金融模式是分析研究金融生态问题的隐含前提。文章从社会金融体系视角阐述了就银行论金融、就贷款论金融探讨金融生态问题的局限性,着重分析了我国金融生态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乃是不协调的金融结构, 即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国有金融与非国有金融之间、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之间、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二元性,认为以上原因制约了金融主体的活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培育及金融调节机制的完善,提出优化金融结构是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不可逾越的重要关隘。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正在全面渗透金融服务业,在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改变着金融业态。金融科技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在提升民生普惠的同时是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本文探讨了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通过利用全球金融普惠指数和新兴金融科技指数,实证研究了金融科技对数字普惠金融在改善性别差距、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这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与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显著相关,但却不足以缩小在获得金融服务方面的性别差距。这意味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辅之以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帮助改变不同人群的使用态度和社会规范。本刊编译此篇论文,以期为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概况,指出了学习这两门学科的参考方向,探讨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电子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硕  王伟 《浙江金融》2013,(2):28-31,46
在大多数情况下,区域金融这一概念表明的是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在外延上它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或者说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金融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国内外对区域金融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从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视角专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还比较鲜见。事实上,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客观存在着相互对称、平行、并列和互补的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两大金融中介。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在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以及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区域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金融自由化及其具体表现,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以及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对银行并购形成了外在压力,也提供了动力,而后者又促进了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是一国金融开放的先决条件.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在国内微观、宏观金融自由化不足的情况下,贸然的金融开放与金融、经济危机的必然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具体考察了我国金融的现实条件,并按开放的要求粗线条地给出了中国未来微观、宏观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始终坚持牢牢把握金融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金融服务为民、金融支持革命、金融支持建设的道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中国金融事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历经了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事业之初创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金融之探索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之变革与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当下正处于新时代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进程。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金融到新时代的普惠金融,金融为民的初心始终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红色金融为引领,回望中国金融来时的路,看清中国金融脚下的路,坚定中国金融前行的路,以推进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相似文献   

15.
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是一国金融开放的先决条件。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在国内微观、宏观金融自由化不足的情况下,贸然的金融开放与金融、经济危机的必然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具体考察了我国金融的现实条件,并按开放的要求粗线条地给出了中国未来微观、宏观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很多人说金融企业走向互联网是金融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以上说法听起来像是绕口令,不妨先来看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传统金融因财聚人,互联网金融因人聚财;传统金融以机构为中心,互联网金融以用户为中心;传统金融以牌照、资金为主,互联网金融以技术和数据为主;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信息对称……按照这个逻辑,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  相似文献   

17.
《金融研究》2012,(6):208
国务院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为更好推进与落实《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总体方案》,温州市委和市政府于5月18日成立了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温州市金融研究院设在温州大学,与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共建共享。研究院现面向全国招聘金融研究人员,应聘者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至少有两个是金融、经济和法律相关专业。  相似文献   

18.
离岸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内在关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国际化呈加速之势,对金融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1989年我国开始试办离岸业务,因经验不足、定位不明、政策环境不宽松,致使业务发展缓慢,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业务甚至一度中断,2002年6月才得以重新恢复,限制了为国民经济提供全方位国际化服务的能力,制约了金融竞争力的提高和金融业的成长。对离岸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关联性的理论认识,直接影响着离岸金融的发展定位,对推动我国的金融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离岸金融与金融国际化的内涵与基本理论(一)离岸金融与金融国际化按…  相似文献   

19.
金融能力对保障家庭财务安全及增进其金融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关注金融素养,而金融能力是在金融素养基础上的理论拓展。金融能力强调从知识向行为的转化过程,并将外部金融环境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极大地推进了居民金融行为与金融福祉的相关研究。已有研究围绕金融能力的概念模型、测度框架、影响因素,以及金融能力与家庭福利等问题展开。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金融能力的研究成果,厘清从金融素养到金融能力的理论拓展逻辑,并结合我国国情与国内研究现状提出金融能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金融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制改革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智  陈阳 《上海金融》2007,(4):21-24
20世纪90年代,金融“功能观”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机构观”在既定金融组织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局限,揭示了金融功能的客观性、稳定性,为重新审视与思考质性和量性相统一的金融发展,以及以此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优越和准确的视角。本文从金融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着手,以金融效率为主线,分析揭示了金融功能扩展与提升的客观路径,以及有效金融体系的内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改革模式、改革对象和改革次序角度分析了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