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加深,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就业水平与奥肯定律发生偏离的验证、就业悖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探究我国就业悖论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希望能为我国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7年以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压力不减,物价走低的宏观经济增长悖论。奥肯定律失效,宏观经济关系扭曲,产出对就业和物价的影响无法正常传递,是造成两个悖论的宏观原因。有效就业理论认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无效就业人员,有效就业率低,因而奥肯定律失效。释放或充分使用无效就业人员,企业有效就业率的提高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企业有了产出扩张的激励。这是两个悖论的微观成因。较低的有效就业率源自于已有就业制度安排下劳动力的企业内部储备。  相似文献   

3.
蔡昉 《宏观经济研究》2007,(1):11-14,27
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的关系,在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中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观察到,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O kun,1962),并被许多经验研究所证实在美国曾经长期存在(例如A ltig etal.,1997),因此,这种关系被称作“奥肯定律”。这种经验关系经常在中国经济学文献中被涉及或引用,一方面,人们经常会运用该结论来论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另一方面,当使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时,却得出该定律在中国不适用的结论(如姜巍等,2005)。然而,许多文献在引用和检验“奥肯定律”时…  相似文献   

4.
碳中和与充分就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此需要科学评估减排所带来的就业成本。本文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周期结合,通过将碳排放和就业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估计了气候变化奥肯定律。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奥肯定律是存在的:碳排放每减少1%,就业人数会相应下降0.10%。进一步地,本文还对气候变化奥肯定律背后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贸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和能源结构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发现发展水平越高,减排代价越低,减排政策的制定需要从时段、地区和产业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本文结论对未来碳中和任务的安排和实现经济发展公正转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国经济“二元化”与“奥肯定律”的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美国经济的恢复并没有走上如奥肯定律所预示的轨迹,而是陷入高失业经济增长的泥潭,这标志奥肯定律已经陷入了某种困局。而出现奥肯困局本质原因是在于美国经济二元化的趋势,导致其就业经济与GDP创造经济的相分离。本文构造了一个分部门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模型,揭示由于劳动力吸收能力以及GDP创造能力在虚拟经济部门和低端服务部门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弱化,该不对称性随着经济虚拟化和去工业化而得到不断强化。利用1950-2009年美国的总体和分部门数据就GDP和就业创造的非同步性及二者的不对称及其后果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忽视由经济二元化引起的奥肯定律已经弱化事实的经济恢复政策,只能使得美国走上高失业型经济增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GDP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这种“中国悖论”可归因为失业统计口径的局限、三次产业结构的失衡以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增加等诸多方面.奥肯定律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应当优先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妥善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问题,并提升失业统计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设计与改革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较高的改革目标与紊乱的改革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改革设计所表现的主体行为定位不清,服务对策化和双重效益目标,改革成本的计算偏差,导致了主观的人为设置的我种改革悖论,也反映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缺乏坚实理论基础的改革设计,不实行宏观的改革成本转换,将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影响广泛而且资源耗费巨大的改革实践无疾而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反映出来的理论准备匮,制度设计粗糙,政策导向含混,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借鉴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这样一个经验事实,存在奥肯定律是否有效的问题。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单纯验证奥肯定律并不能得出其是否有效的结论。放松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虽然呈现总体上的负向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增长率也呈现出负向关系,这表明奥肯定律在中国是失效的。因此,我们认为之所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不能带来持续的就业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收入分配中表现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收入分配中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于,如此的改革必定涉及到商业银行自身特殊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这种改革意味着银行自身和员工利益的某种牺牲或放弃,"改革悖论"也就生成了.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在肯定和批判已有的从微观边际生产力视角出发的实物有效就业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从宏观的、长期的层面研究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并经验检验了货币有效就业假说。分析表明:中国经济中确实存在高增长与低就业的并存,原因是现有的就业增长是低工资水平的就业增长,不能够扩大有效需求而自动产生对就业的需求,解决的途径应该是,将就业增长纳入宏观有效需求的问题当中,用适当工资水平的就业增长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进而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农村“并税式”的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地方出现了反弹现象,似乎跌进了“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温家宝总理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要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制度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涉农税制、乡镇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土地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股票期权制度已经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更有人将股票期权制视为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短期化的最后良方。文章指出 ,期权制固然有极强的激励效应 ,但该制度本身仍有一定的缺陷 ,并受制于特定环境 ,即在一定情况下 ,不仅激励不足 ,甚至被“套住” ,产生激励“悖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和真实产出指标季度数据分两个区间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反映周期性失业率和真实产出缺口关系的奥肯定律在我国同样适用的结论。发现与奥肯系数紧密相关的周期性就业弹性系数不仅在两个数据区间估值比较接近,并且我国的估值与美国和加拿大的估值也比较接近。通过对长期均衡下就业弹性系数的计算,发现我国存在周期性就业弹性系数远远大于长期就业弹性系数的现象,而这正是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一个反映,其产生的原因在于我国结构性失业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丁艺 《经济研究导刊》2008,(19):152-153
利用调整了的城镇失业率,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应性作了实证分析;另一方面从奥肯定律的本质出发,联系中国宏观经济实情,解释了失灵的根本原因。最后分三次产业分析中国就业弹性的变化,在实证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房产税改革当以“黄宗羲定律”为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国房产税改革的呼声很高,但由于房产税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还停留在政府提出和理论界探讨的层面,具体的改革方案和实施时间尚在期待中,文章借鉴黄宗羲定律,认为房产税改革当以"积累莫返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田土无等第之害"为戒。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住宅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现浇楼板出现的裂缝情况非常关注.住宅建筑现浇砼楼板裂缝问题已逐渐成为住宅建设的质量通病.防治现浇砼楼板裂缝,是当前提高住宅建设工程质量,消除住宅质量隐患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参数和半参数的方法对中国1998-2007年的制造业生产率进行估计并做横向对比.在分行业考察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后发现:(1)半参数的估计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同时性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带来的估计结果有偏的问题,并且OP法优于LP法;(2)从总体来看,除沿用前人将资本和劳动贡献率分别赋值1/3和2/3的方法证实了“生产率悖论”存在外,在其他相对更为准确的估计方法下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均高于非出口企业;(3)样本初期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高于非出口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出口企业追赶并超过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呈现部分行业在特定年份非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的情形.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并未违背Melitz这一静态模型的结论,因此将其称为“生产率悖论”可能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金融业在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矛盾,结合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经验教训,探讨了如何化解矛盾,以完善金融监管,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定律”与农村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在于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才能避免‘积累莫返之害’。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在于政府职能转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