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科学技术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作为客观的知识、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根源于人类需要,渗透着价值选择。科技与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存在。  相似文献   

2.
黄敦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3):123-128,F000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至少涵盖如下几重逻辑关联:世界观层面的实践与劳动的关系;认识论层面的劳动与认识的关系;最后落脚于唯物史观层面,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层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以往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很少分梳出这三个层面,基本上没有对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还原论”的超越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的哲学教科书习惯于按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范畴,结果把精神现象这种复杂的运动形式简单化,抽空了人类意识的丰富内容,而且很容易坠入庸俗唯物主义。当代科学发展及其引导的思维方式变革,宣告了“还原论”的不合理性,启发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革命的辩证法、科学的实践观超越了“还原论”,它和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并行不悖。按照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坚持对意识范畴唯物、辩证、实践的理解,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观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琳琳 《大众商务》2010,(10):295-296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在现阶段条件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精髓和核心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为当代实践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和方法论的提示.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在现阶段条件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遗产问题的根本看法,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当代意义,发挥其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内涵,推进和谐文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对待民生的态度,决定政权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效益论与发展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随着对效益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发展观先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发展观”、 “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能动地认知和改造自然、自我和社会的一种方式。首先,宗教是人类通过幻想和想象即所谓神的启示来说明和解释自然,并企望通过神和某些宗教仪式等来征服和掌握自然的方式;其次,宗教是人类对自身认识、探索、追求的反映,是人类追求、实行人性自我完善的方式;第三,宗教是人类认识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方式,宗教通过传播其意识观念对社会施加影响,并通过其组织形态直接对社会产生作用。本文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证和分析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同时,阐明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宗教与社会主义时势相适应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新回答,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它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内容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是人文知识的核心。它集知情意、真善美于一身,是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首先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然而,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当前大学生却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缺乏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地位,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即是美育,对于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来讲,利用美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美术课的首要任务之一,必须认真探讨. 一、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审美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大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一方面促使"自然的人化",不断地改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也促使"自身的人化",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人从自身的"人化"所获得的审美感觉和美的心灵,反过来又能付诸于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和更新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就是美育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客体范畴,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文本,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应用。本文的观点是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研究主客体问题对认识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人和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实践提高到首要的和基本的地位上,必须用实践观来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内容和形式,随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变化;精神文明建设力量的主体和动力之源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6.
环境是人类永远的财富。人生活于环境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也无不影响着环境。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目前,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环境问题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突现出来的新问题。其实,诞生于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早已包含着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当今,由于旅游业产业规模的扩大,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对其周围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更加明显和强烈,旅游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旅游资源正在遭受缓慢的侵蚀与破坏,环境质量在日益下降,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自然观,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指导环境保护实践,促进旅游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其批判性,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的批判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批判观包含了破立观,改革也是革命观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精神意愿是针对寿险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既可以从中国传统激励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找到依据,又能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中找到依据。精神意愿对寿险营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证明,是否树立和坚持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影响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验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实现持续不断的双向互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树立和坚持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树立和坚持这样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就存在着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国情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