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先指出我国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而指出黑龙江省的生态安全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安全特点,初步探讨了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经济发展落后的黑龙江省拜泉县黑土漫岗区域生态循环经济型新农村模式和经济发展良好、生态环境较差的双城市杏山镇顺利村黑土农牧结合区有机农业生态经济新农村模式,可为不同区域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样板。  相似文献   

2.
生态视角下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4.
王涛 《经济师》2008,(7):60-60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生态承载能力下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严重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基于生态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法治为主体依托的发展模式,是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模式选择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如何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模式的选择应坚持生态、富裕、文明等基本方略。部分农村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供欠发达地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内涵和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矛盾,指出兼顾生态保护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从宏观上就经济发展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晓  石明奎  黎亮 《当代经济》2009,(17):164-16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不仅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长江、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本文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研究点,通过分析1949年以来当地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协同发展状况,评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揭示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模式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陆桥视野》2013,(5):22-22
生态经济是以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陆桥沿线生态经济带,对于陆桥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作用。陆桥沿线生态经济带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交通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生态经济潜力巨大。陆桥沿线西部区域,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地带,生态承载能力较低。长期以来“先破坏、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致使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陆桥沿线西部区域,土地广袤,类型多样,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矿资源和农牧业资源富集,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陆桥沿线区域是古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又有令人心旷神恰的自然景观。因此,构建生态经济带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见效慢.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概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植被的破坏等五个突出问题之后.指出了生存压力、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三个主导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农民的科学发展观意识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熊伟  李梅  于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18-119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黑龙江省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煤电化联合发展的全面实施,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以煤电化为主导,相关产业配套协调,煤电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良好发展的战略措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东部煤电化建设发展的特点,才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提出两种新的培育人才模式,一是让学校与企业结合培育人才,二是让学校与社会接轨联合培育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