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海鹰  李焜文 《经济师》2003,(10):81-82
随着在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策略也在不断的调整 ,本地化就是当前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一种趋向。文章通过分析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与本地化选择以及本地化对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影响 ,来说明本地化经营对跨国公司的意义并从管理人员本地化、研发中心本地化、营销本地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跨国公司的本地化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本土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成功经营管理的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区域发展的局势审度,区域间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动受到中国国情资源的限制。因此,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完善的区域合作规划的基础上,构建沪苏皖人力资源区域本地化机制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李文芳 《经济师》2008,(6):188-189
“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地化”现成为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是以各个作业区的当地化为基础,针对每个作业区而言,国际化就是当地化。文章依据某公司国际化战略目标下巴基斯坦作业区实施“本土化”的实证分析,旨在说明海外市场人力资源当地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是跨国公司激烈竞争、研发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以上海为例,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动因,探讨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推进上海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本地化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跨国公司将以更积极的姿态从事全球经营,本尝试着站在本地企业角度,探讨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本地化策略。通过分析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并立足于这些因素,进一步剖析从事某一特定地区经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态势;然后根据这些分析,提出两层面的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6.
刘丽琴  刘文秀 《经济地理》2007,27(2):231-234,225
首先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然后从地区和城市两个层面剖析了其地域分异特征,进而从FDI规模、科研和人才资源、跨国公司研发基础及地缘关系等方面研究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地域分异的形成机制。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的实施,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将会不断向内地推进,但短期内其地域分异特征不会改变,仍将向东部地区的少数几个大城市集中。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5)
南美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海外战略油气合作区。为了在南美市场上提高石油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就要走上本地化经营的道路,需要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本地化的问题。文章以玻利维亚石油工程建设项目为代表来研究分析人力资源本地化管理,对南美市场的普遍存在的一些情况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管理理论基础上阐述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跨文化整合的动因,分析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跨文化整合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跨文化整合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研究与开发。近十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利用我国较低的研发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中国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研究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进行实地生产、销售。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趋利弊害、化压力为动力、怎样提出应对措施,也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中国提出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在进行国际扩张之日,企业总需要使技术本地化,以便在东道国顺利地进行销售。然而,历来有将研发留在跨国公司母国的做法。相形之下,目前国际化过程中呈现出很多新特点。特别是,跨国公司第一次在非发达国家建立研发设施不只是为了适应当地市场;  相似文献   

11.
论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专业化是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和本地化的一种典型战略演变。本文以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实现模式,其在外部和内部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及垂直专业化发生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企业的战略反应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芳  陈艳芳 《经济论坛》2009,(17):125-127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深入和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本文针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别介绍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进入企业群的协同竞争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跨国公司进入企业群 区域的方式 跨国公司是在一个国家设立总部,在其他一个或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生产经营网点的企业系统,它以全球作为市场范围来规划投资经营活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自然资源和低技术的劳动力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经营重要性的程度上越来越低,而创造性的资产和本地化公司机构网络关系则相对越来越高,它们是跨国公司提升及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竞争力的资源与力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本文先对跨国公司进行了界定,并围绕定义分析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特点.并依据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和特点,分析了跨国公司内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后,重点介绍了保罗·埃文斯等人提出的作为胜任力的全球心智模式的开发,即主要通过国际转移和国际任务来开发胜任力.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在华本地化经营新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世给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和经营带来深远的影响。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的需要,鉴于中国的庞大市场及其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长的地位和作用,纷纷加大对华投资。2002年,我国吸收外资达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引资国。在跨国公司的新一轮投资热潮中,本地化经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地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大约6.1万家跨国公司控制着90多万家外国子公司,它们所代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约为7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乍暖还寒之际,中国仍是一枝独秀,成为全球的投资热点,我国2002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527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2003年达到530亿美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入国。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落户,进入中国市场并积极拓展业务。随着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本地化的推进,人才本地化也日益突出,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要考虑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现状、动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力度,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已成必然趋势。论文从多个视角分析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动因以及我国具有的综合区位优势,提出了我国企业应对策略:应高度重视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与跨国公司展开合作竞争,不断学习、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管理,从而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一、中外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两难境地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跨国公司作为主要投资方往往持有较大的股权比例。在实践中,跨国公司利用其资源优势(如雄厚的资金、精良的技术)对中外合资企业进行控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西方母公司考虑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取向时,都会考虑到两方面内容:一是将中外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其全球战略一体化体系之中(标准化);二是通过了解当地合资伙伴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做法而采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当地化)。在国际商务领域,众多学者都指出,跨国公司必须在规范其跨国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9.
张仁开 《经济前沿》2004,(11):29-32
深圳创新氛围浓郁、对外联系便捷、配套设施齐全、外向型经济发达,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跨国公司在深圳的R&D投资呈现诸多特征,如R&D机构的规模和本地化水平偏低;投资动机多样;投资方式灵活;行业和地区分布集中;影响深入广泛等。跨国公司在深圳的R&D投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今后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在深圳投资R&D的策略是:端正态度,主动应对;积极引进,合理引导;更新观念,完善服务;转变机制,优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正逐步被纳入其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条件下的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通过建立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博弈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国内企业作为在国内市场上的先行者,在技术创新与开发(R&D)上的三种策略:自主创新、技术购买、R&D合作,同时,分析了跨国公司应对的策略,给出了两公司的各自支付。通过纳什讨价还价模型来分析双方在R&D合作与技术购买的合作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