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衍斌 《中国农史》2012,(3):132-141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证指出:延祐元年(1314)至四年(1317)间,鲁明善在安丰路的寿春县编成《农桑衣食撮要》,该书在此时完成并得以刊刻绝非偶然,应与元仁宗所推行的"新政"不无关系。与同一时期流行的《农桑辑要》和《农书》相比,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该书记述的农作物或农事活动大多与江、淮地区有关;(二)该书特别关注蚕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传播;(三)该书记载了不同地区,乃至各民族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应与鲁明善的维吾尔族属及其生于高昌,长在内地的双重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四)该书除了按时令记述不同时段的农事活动外,还特别关注民间副食品加工、衣物保管、养蜂采蜜等知识的总结和传授;(五)该书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讲解明晰、生动,文字简洁易懂,为其他农书所不及,这是此书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农书整理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解放后,农书整理勃兴。南北农史学家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各尽所长,将传统考据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在农书搜求、编目、校勘、注释、今译、辑佚、典藏、影印等方面均有建树,其中农书校注所获最丰,亦最能体现农书整理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齐民要术》历来以文字生涩艰读著称。原因不仅由于相沿下来的版本传刻讹误,也还因为它是农书,牵涉很多很广泛的农业知识,不谙农业的人即使字句通顺,也不见得即能完全理解其内涵,何况加上鲁鱼豕亥的错别字,更增艰读之感。此外,在古书无句逗的情况下,不同的句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句逗,也所难免。自50年代末,《要术》经过农史前辈万国鼎和石声汉先生的校勘、注释,特别是石声汉先生还作了全书的今译,接着又有缪启愉先生的校释本出版。由于前辈们的孜孜不倦,辛勤劳动,才使得流传的各家版本歧异,得到彻底的校正注释。其嘉惠后学,不可估量。尽管如此,《要术》中还有一些地方,其义仍不可解,或字面上可通,一经推敲,又显然不妥者,往往有之。此种情况与版本无关,需要用现代农业科  相似文献   

4.
《农言著实》一书系清朝道光年间陕西三原人杨秀元(字一臣)所著,清咸丰六年由其子士果刻板印行。由于当时印数很少,几乎失传。五十年代初期,幸得辛树帜先生发掘,终使其得以拯救。之后,王毓瑚先生把该书与《知本提纲》及《马首农言》这三本同是记述秦晋地区农事的古农书收编在一起,合刊本题名为《秦晋农言》。《秦晋农言》所收的三书中,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农事的记述,我以为《农言著实》一书确有自己的特色,因为《知本提纲》主要讲理学的,《马首农言》虽着重描述黄土高原东侧太行山区的农事,但其代表性不及《农言著实》。《农言著实》一书结构非常简明,其正文共分两大部分:“示训”(即原书中所谓的  相似文献   

5.
《王祯农书》(亦作《农书》),是我国古代农书中价值较高的一部。作者王祯,字伯善,元腹里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为当时名儒。王祯生前曾游宦于南北,对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异同颇为注意。为官期间,勤向当地人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并开始撰写这部长达十三万余言和有二百八十余幅农用器物插图的农书。关于这部农书的成书年代,通常见诸有关著述及工具书中,均以《农书》中作者自序的  相似文献   

6.
月令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总结,作为古代社会早期的"王官之时",具有很强的时间规范与社会指导作用。《补农书》是反映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一部地方性农书,其创作动因与明清易代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反映了作为江南士人与明遗民的张履祥对明清鼎革的反思。书中的"逐月事宜"月令表述,隐含了张履祥希望通过规范农事时间秩序而重建良好社会秩序的愿望。而这背后,归根到底又与传统中国"以农为本"的农耕文明特色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古农书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从整理角度来看,大部分重要的古农书都得到有效的搜集、编目、校勘与影印;从研究方面来看,前人对于古农书的研究形成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式,主导了当时的中国农史研究。但是从本世纪开始,伴随着农史研究的"社会经济史"转向,古农书研究逐渐边缘化:一方面,它们不再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核心,另一方面,它们也不再是农史学者主要依靠的史料。最近,一些学者开始从"知识史"角度重新解读古农书,他们更看重一种古农书及其负载的农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这样一种研究取向可能会给古农书研究乃至农史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遗产积淀丰厚,传留至今的各类农书就有300多种。这些农书系统记载了传统农业技术知识和生产经验,反映出古代农业的演进过程,是进行农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依凭.西方传农业时期也有八十种农书写就和传世,由于中西方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中西农书的类型、结构、内容体系以及刊印流传等均有许多差异。通过比较,本文进一步阐述中国在书的有关特点,并由此认识中国农业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过去学界对元代王祯《农书》描绘的飏扇存在误读,缪启愉先生认为插图所绘是飏扇的剖面图,李约瑟认为王祯只绘出了闭式的扬谷机。事实上《农书》两大版本系统最早的两个版本绘出的就是一具开式的卧轴飏扇。前人误读的原因一是对《农书》的版本渊源没有理清,二是对《农书》运用的绘图方法没有理解。此外,《农书》最早版本中飏扇并未出现圆筒状鼓风结构,因此不可将发明有这一结构的飏扇年代推前至元代。目前最早出现这种结构的风扇车见于明代画家杜堇创作于15世纪晚期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10.
从大型农书体系的比较试论《农政全书》的特色和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历代农书有书目可查的逾五百种。其中流传至今的约二百五十余种。在为数众多的农书中,篇幅宏大、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型综合农书,是众所周知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王祯《农书》及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再,就是清代官修的《授时通考》。凡是大型综合农书,必须搜集大量前人的文献,予以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加入作者本人的心得见解,编纂而成。前人文献是很多的,编纂者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观点,剪裁取舍,所以尽管文献来源相同,各人的选择标准不同,再加上各人自己的观点材料,最终便形成作者自己的体系。大型综合农书的体系首先反映在全书的纲目结构上,具体内容是按纲目结构  相似文献   

11.
闵宗殿 《中国农史》1999,18(1):111-112,F003
在我国现存的三百多部古农书中,北魏贾思辨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学术价值的农学著作之一。因而贾思腿被人称为六世纪的农学明星,(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农书。但是由于(齐民要术)撰写时使用了不少当时通用的“土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又出现错、脱、窜、衍等问题,致使一般人很不易读通全书,素有“难读”之称。1982年缨启愉先生出版了(齐民要术校释),对书中素称难读之处,作了全面的诠释c他参考了(齐民要术)的23种版本,289种古籍,对全书作了精审的校释和…  相似文献   

12.
《齐民要术》所记林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四十年代的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农书。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反映了六世纪以前我国黄河中下游(后魏主要疆域)农林业生产技术。全书共十卷九十二篇,其中第四卷和第五卷主要记述果树和用材树木的栽培技术,第十卷记述我国南方野生的五谷、果蓏、菜茹的种类。有关林业的内容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用材树种的习性,采种、育苗、种植、抚育、伐木技术,用途和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果品采收技术。该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所记各项林业技术即使用现代林业科学的眼光来看也大部分是正确的,因而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会津农书》是日本江户前期的农业技术著作。成书于1684年(贞享元年),大约与我国的《补农书》同时问世。日本历史上,晚至十七世纪初期,才出现农书类的著作,因此,《会津农书》作为一部早期的大型的综合性农书而受到广泛的注意,成为农学史和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参考书。近年来,学者们对它作了不少整理、校释和研究。小野武夫氏在  相似文献   

14.
《王祯农书》几处标注之我见周昕(山东济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王祯农书》原无断句。近年王毓瑚先生作了校注,无疑对阅读、研究带来许多方便。但有几处标注,似觉尚欠确当。对于王毓瑚先生的校本,笔者并未做全面考究,只是随时翻阅中发现几例,这里提出来与师友共商...  相似文献   

15.
时下,人们只知道报纸、电台登广告;孰不知,还有个村头"农事广告"呢!村头"农事广告",是江苏省建湖县颜单镇创办的。全镇20个村部墙壁上、十字路口甚至田头地角建起小黑板,村组农技员把近期农事信息及时地写在上面,在"科教兴农"中产生很大作用。笔者为"农事广告"击掌叫好:一是让农民及时获得农事信息的好途径。因为这种广告的内容广泛,各个季节、各种作物播种要求、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等农业新技术,上面写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一听就会,到嘴到肚,做起来得心应手;二是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好形式。广告讲的是农事,宣传的是科技,在  相似文献   

16.
杨坚 《中国农史》2000,19(4):76-81
大豆制作的酱是我国传统的调味品。由于大豆酱味道鲜美又富含营养,调味佐餐皆可,自然而然古代农农必备之物,制酱在农事中占有重要地位。用大豆制作豆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大多记录在历代农书、通书、类书、本草及各种笔记、方志中。本文通过对资料的爬梳整理,对我国古代大豆酱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古代的大豆制酱技术,重点对《齐民要术》中的大豆酱生产工艺进行研析,从一个方面反映我国古代大豆加工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茶起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抑 《中国农史》1992,(3):74-77,95
目前我国已出版的油茶专著中关于我国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已有2300年历史的说法是值得商椎的。实际上,我国明代的农书才开始有关油茶的记载。从农书的有关记载、油茶开始课税的时间以及垦荒农具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来看,取油茶果榨油起源于元代后期,而人工育苗栽培油茶则开始于明代后期,发展于清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8.
评《〈授时通考〉校注》游修龄马宗申校注、姜义安参校的《授时通考》校注本共四册,由农业出版社于最近出齐了,初初翻检之下,围绕校注和有关事项产生了一些读后感,现分述如次。《授时通考》是我国历史上四大综合性农书中的最后一部农书。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  相似文献   

19.
“葵”辨——兼及向日葵引种栽培史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静渊 《中国农史》1999,18(2):66-73
锦葵科的冬苋菜古名“葵”,早在先秦时期就是我国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元代《王越农书》喻之为“百菜之主”,元代以后,白菜逐渐取代了葵的“百菜之主”的地位,以至不少人把“葵”给遗忘了,竟不知其为何菜。而向日葵引种至我国后,借用“葵”名;加以向日葵的花盘有向日而转的特性,我国古籍中恰好有“葵倾”向日的典故,遂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古籍中的“葵”即向日葵,或包括向日葵。本文根据大量史料论证明中叶以前古籍中的“葵”均为锦葵科的冬觅菜,明中叶及其后成书的古籍中的“葵”则或指锦葵科的冬苋菜,或指菊科的向日葵,应分别根据具体内容予以辨别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可看作是《试论古农具图谱的范围及沿革》(见《中国农史》1988年第1期)的续编。历史文献中古农具图谱,其渊源主要有《耕织图》和《王祯农书》,并以此二源形成了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古农具图谱的历史局面。它们所依据的主要文献《耕织图》、《王祯农书》以及《便民图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天工开物》等含古农具图谱较多的古籍的版本各有流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