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我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的大量客货交流,只能绕道京山、津浦、胶济等铁路长距离运输,不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可以缓解关内外的运输压力,减轻京津冀区的交通运输压力,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可以促进黄渤海区域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发展;对环渤海区域港口和旅游创新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作为跨区域大型交通工程,自1992年首次提出即得到各方重视,并开展了近30年持续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CiteSpace、ArcGIS等软件对近30年来渤海通道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全方位总结了近30年渤海通道研究的相关进展。结果表明:(1)渤海通道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提出—启动研究阶段(1992—2000年)、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01—2007年)、战略规划研究阶段(2008—2014年)和项目论证研究阶段(2015年至今);(2)渤海通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学、工程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大类,其中以渤海通道建设的区域影响、建设方案比选、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热点领域;(3)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理统计模型构建、空间统计分析、工程地质实测及建模,学科交互性和综合应用趋势渐趋普遍。渤海通道前期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因渤海通道尚处探索阶段,目前多为前瞻性研究。未来仍需整合创新预测方法,提高渤海通道研究的科学性;深入微观视角,探索渤海通道建设的环境影响;响应国家低碳政策,开展渤海通道的交通减排研究,为渤海通道论证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戢晓峰  张玲  陈方 《经济地理》2015,35(2):202-208
在分析运输通道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从通道的运输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交通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定义了旅游运输通道演化的三个阶段,即完备型旅游运输通道、发展型旅游运输通道和滞后型旅游运输通道;并在分析旅游运输通道演化机制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旅游线路进行统计分析,从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旅游景点出现率、旅游线路选择集中度、旅游线路重复系数、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运输通道技术装备水平和交通服务水平的改善能提高旅游景点选择率;2旅游线路的选择集中度随着通道发展程度的改善而逐渐增大,而区域内其他通道的演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增长幅度;3旅游运输通道的发展程度与旅游线路重复系数具有一致性;4旅游运输通道内交通方式的完善使得交通服务水平提升,进而对旅游空间模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连接起来,必将使华东地区尤其是山东省与东北地区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也会改变东北亚地区的物流格局,进而影响到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哑欧大陆桥的发展.在分析南北亚欧大陆桥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两座大陆桥可能带来的影响,构想了一条亚欧大陆桥"中干线",并论述了中干线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亚欧货物流通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间、城市与乡村间的交流需求增加迅猛,对外交通的组织布局与城市关系的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发展,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苏州为例,总结其空间演进特点,并探讨对外骨干交通对城市空间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借助SPSS20.0平台,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预测。以Arc GIS中距离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的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前后对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区域间经济联系大为增强;山东半岛往西往北和辽东半岛往东往北区域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弱;北京、天津、辽宁省的西北区域、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区域、内蒙古的中西部区域其经济联系不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兰州-西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重庆区域旅游“竞合”的空间格局和资源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丽蓉 《经济管理》2006,(17):70-7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旅游“竞合”成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首选策略。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分析了重庆实现区域旅游“竞合”的区位条件,提出了区域旅游“竞合”的空间格局和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渤海跨海通道建设提案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它可以带来广泛的积极影响。但对于此类巨型工程,需要深入探讨其建设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文章利用引力模型,实证考察了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前后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三大地区经济联系强度的演化及其经济关系格局的时空差异;并利用ARIMA模型,对三大地区人口和GDP的增长做了长时序预测。结果表明,跨海通道建设仅对于端点城市(大连和烟台)、端点区域(大连和烟台临近城市)、端点地区(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带来显著提升,而对于其他地域的影响并不明显。近期建设渤海跨海通道,其影响效应相对有限,并不会造成大范围地区经济关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运用生态住测评理论,构建了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聚类分析,从双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的空间角度构建出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的双扇形空间格局,有利于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杨英 《产经评论》2012,(1):104-110
区域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文章在讨论"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的基础上,定义区域旅游资源的概念。分析并指出将区域旅游资源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及由此建立的相应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即所谓的"两分评价法"),对小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着局限性。提出对小空间尺度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评价的"三分评价法",即将区域旅游资源分成显性旅游资源、隐性旅游资源及辅性旅游资源三大类。小空间尺度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类型很多,有如香港、澳门、瑞士达沃斯小镇等等,本文主要以香港为例对小空间尺度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作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重心分析模型和地理统计法,在综合分析城镇化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将情景分析法运用到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研究了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问题。结果显示:以"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为核心目标,以情景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时空演变特征→存在问题总结→情景优化模拟→发展战略选择"的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逻辑路径,并成功运用到吉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实践中。通过情景构建、分析与评价,最终提出"强化中部、发展组团、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吉林省空间发展战略和区域城镇化发展导向,构建"一群三团四轴"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即以中部城市群为核心,以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通白城镇组团和西部白城城镇组团为支撑的城镇化主体发展形态,以哈大轴、图乌轴、东部沿边轴及南部门户轴为发展主轴的区域联动发展轴带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5、2000、2005、2010、2015、2018年6个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分形理论、紧凑度指数、重心转移指数分析张家界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市空间扩展的时间层面来看,1995—2018年张家界市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阶段性明显,经历了"低强低速、高强中速、中强中速、高强高速"4个发展阶段。(2)从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上来看,5个时期张家界市扩展方向差异性较大,城市重心以向北部转移为主,以北偏东、北偏西的方向发展,城市分散度不断变大,向外扩张趋势明显。(3)从城市空间扩展的具体形态来看,以星状和团状扩展为主,紧凑度指数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先增大后减小,城市空间形态以非紧凑化、外延式扩展为主。(4)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交通发展、城镇化建设是张家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煤炭资源空间流动的基本格局与流输通道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赵媛  于鹏 《经济地理》2007,27(2):196-200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错位性分布,使其流动成为一种广域性、大规模的空间现象,煤炭流输通道成为煤炭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将我国30个煤炭资源流动省(市、区)划分为三大系统输出源地系统、输入汇地系统和后备资源储备系统,在分析我国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流输通道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在进一步完善煤炭铁路和公路流输通道的同时,大力提高水路煤炭运输能力,并从长远考虑重视发展管道运输系统。  相似文献   

15.
曹芳东  黄震方  吴丽敏  徐敏 《经济地理》2012,32(12):157-162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年2个时间断面数据,引入通达度指数,定量分析了城市间交通通达性的便捷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测度模型,测算了基于交通可达性视域下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和隶属度。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交通可达性整体上较好,呈现明显的提高态势,2个年份的可达性数值分别为0—6.577h、0—5.520h,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加强,突出表现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增幅较大,以此提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圈的空间整合策略。针对时间距离视域下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较好地反映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旅游发展,对于妥善处理城市旅游经济竞合关系,缩小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促进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哲  曾晨  程轶皎 《经济地理》2020,40(7):174-183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交通路网的复杂网络特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量化城市群各县域单元间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交通路网的外溢性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在县域尺度上,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集约度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2010—2015年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城市群道路的总体建设规模扩大,道路复杂网络平均度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增加,紧密度下降,路网密度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城市群的交通路网对提高城市群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积极的空间外溢影响,但2010—2015年该影响程度显著降低。以交通路网作为空间影响的介质,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土地集约利用也存在着显著影响和空间外溢效应。因此建议在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打破行政边界对交通路网的建设束缚,从而综合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春云  张宏磊  朱明 《经济地理》2011,31(11):1918-1922,1936
旅游线路空间模式是典型的地理现象,也是旅游学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旅游线路的多样化与数据资料的较难获得,使得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都非常有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旅行社网站公布的中远程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比较分析我国旅行线路空间模式、格局和特征.研究发现:游客中远程线路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式,目的地具有全国和区域不同层次的影响力,区域性目的地的发展可以满足近程客源市场的游客需求,大大缓解我国热点旅游区域的压力;旅游线路模式的类型主要取决于目的地区域资源禀赋、地理特征与对外交通联系水平,交通可达性的改善为游客带来旅行费用与时间上节约的同时,也将有利于旅游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不同客源地游客出行存在偏好上的差异,旅游目的地在具体细分市场宣传与营销、旅行线路组织与设计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李立  汪德根 《经济地理》2012,(3):166-172
以苏州19个代表性旅游景点为样本,引入通达性的概念,使用空间距离通达性和时间距离通达性为测量指标,构建空间—时间通达性矩阵,分别得到不同条件下等空间距离示意图、等时间距离示意图和低碳公共交通对景点通达性改善示意图,通过测算比较,分析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对旅游景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和机理,结果表明:①景点的通达性与其空间距离通达值有一定的相关度;②城市公共自行车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景点的通达性;③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科学布局非常关键;④要构建城市立体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整个城市内部交通通达性的提高;⑤引入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在古城保护、城市环境、旅游效用、景区保护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生产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旅游是一种获取经济效益的空间生产及商品化过程。并以经济学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等概念为工具,分析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什么需要政府的扶持,及云南省旅游的现状和政府已经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旅游空间商品化中政府行为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内部的一对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在城市内,任何土地的开发建设,都会给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带来一定影响.超过交通设施容量的开发会导致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下降,进而降低城市生活质量;而低于交通设施容量的土地开发则不能体现土地和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城市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交通设施条件(如容量)也会对城市土地的开发建设(如强度)产生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互为反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