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股市中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强松 《经济论坛》2009,(15):19-23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通过来源于南京某一证券营业部的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体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文章首先将1997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1日的中国股市划分为牛市和熊市。分别研究牛市和熊市中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结果发现在牛市中个体投资者表现出了更强的处置效应,但是在熊市中个体投资者却表现出了反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卖出亏损的股票而持有盈利的股票。此外投资者的个体信息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强松 《经济论坛》2011,(4):167-170
本文通过来源于南京某证券营业部的个体投资者的长达8年的交易数据(1997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借鉴Chiyachantana and Yang的方法,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个体投资者的先前损失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参考点的调整,进而影响到投资者卖盈惜亏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先前的损失的大小与投资者卖出亏损股票的概率负相关,特别是当投资者的损失超过20%时候,投资者卖出亏损股票的概率大为降低,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  相似文献   

3.
认购方式与IPO抑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Chowdhry与Sherman(1996)模型为基础,研究认购方式对IPO抑价的影响。2002年中国IPO认购方式从上网定价转变为向二级市场配售,两种方式之间的差异之一是投资者在认购股票时是否需要支付利息。在上网定价方式下,投资者认购股票期间的冻结资金利息为公司所有;在二级市场配售方式下,投资者认购股票不需要承担利息损失,Chowdhry与Sherman(1996)模型认为,二级市场配售的认购方式将显著降低IPO抑价率。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认购方式中隐含的利益分配是影响IPO抑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中国个体投资者交易帐户的交易数据,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十二月效应"对"处置效应"的影响.依据情绪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心理学结论,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特征.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个体投资者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并在不同市场态势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十二月份存在"反处置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7,(4):181-194
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后减持过程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研究发现,当解禁期的股价相对参照点价格(发行价、上市首日收盘价及上市第20日收盘价)存在亏损时,风险投资机构减持意愿下降,更可能继续持有股票,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公司总部在同一地区、在被投企业有董事席位的,能够显著降低减持过程的处置效应,而投资经验也有助于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处置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理论模型根据受处置效应影响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来求得股票的期望回报,表明不是单个指标变量,而是参考价格分布决定着股票的未来表现。本文的实证部分建立了测度参考价格分布形状的代理变量,验证了与理论模型一致的结果,即平均相对收益较高或者相对收益分布偏度越高的股票,下一期回报率越高。同时本文还证实了处置效应的非对称性,即影响获利股票预测的主要为分布的均值,而影响亏损股票的预测的主要是分布的偏度。  相似文献   

7.
股票发行认购不足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凯  陈信元 《财经研究》2004,30(12):121-129
股票发行认购不足,是指投资者认购股票的数量低于公司实际发行的股票数量.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公司配股过程中,而且投资者完全放弃认购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通常是部分投资者认购股票,而部分投资者放弃认购股票.为什么不同的投资者选择不同的股票认购比例?文章以完全市场为假设前提,运用证券组合理论,分析了投资者选择认购股票比例的内在经济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根据原有的投资组合以及股票风险,选择不同的认购比例.因此,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允许配股权的转让,都可以有效降低股票发行认购不足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博彩(投机)溢价,且无法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解释。尽管在组合构造期内,博彩型股票存在显著溢价,但组合的超额收益会迅速消失,并未给投资者(或投机者)带来持续的财富效应。基于知情交易概率测度,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股市的知情交易者驱动(或引发)了博彩型股票溢价;在组合构造后的月份,并没有明显的知情交易者存在,这意味着知情交易者在基于私人信息获利之后,那些随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行为报酬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构投资者是否进行价值投资对资本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选取我国资本市场2002~2007年的数据,分析机构投资者年度持股变动和下一年度超额报酬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在近年有逐渐加强的趋势,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存在明显的股票价值投资报酬效应,这种报酬效应在不断提高,但这种效应在长时间窗口中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证监会近日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发布了连续亏损上市公司依法暂停及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在经过长达十年的痛苦思考之后,终于首次认识到,上市公司并不是一个也不能少,失去价值的股票理应退市股票失去价值是退市的基本标准判断公司是否应退市,基本标准应是其股票是否还有价值。有人说,连续亏损的公司如果仍有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股票实际收益率和价格变化之间的反向关系。不论是事前(预期)还是事后(实际)的通胀率和资产实际收益率都存在反向关系,这种反向关系是投资者理性行为的结果。这表明股票并不是对冲通胀风险的理想工具,费雪效应不成立。本文通过使用中国的实际宏观数据实证分析上述模型的理论结果,实证结果符合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金融板块的年度数据,运用前景理论对我国A股市场的金融板块中的处置效应进行分析。用年度交易数据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投资者投资中的参考价格进行确认。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除了受股票收益的影响之外,股票的平均持有期还与股票的流通市值有正相关,股票市值越大给投资者带来的信心就越强。  相似文献   

13.
羊群效应对股指波动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投资者行为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影响是行为金融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浦发银行股票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羊群行为的程度作为度量羊群行为的数量标准,通过建立ARCH模型,对浦发银行股票是否存在羊群效应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浦发银行股票存在显著的羊群效应。其次,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羊群行为对股票波动性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股票的羊群行为程度与股票指数波动率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以往研究无法深入探析股票操作的阶段性并排除无关变量,处置效应的研究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论。运用眼动的手段,深入剖析了被试在加工股票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研究表明,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对于宏观背景与公司具体情况的关注不同,导致其对于股票未来走势的判断出现偏差。采用实验设计的方法,将整个股票的走势控制在涨和跌两种情景下,均出现了处置效应。但是专业人士在跌的情景下,处置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行为金融理论对传统主流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完全理性与厌恶风险假设提出了挑战,认为投资者是相对理性,并且是损失厌恶的.由于从处置效应角度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是否具有损失厌恶偏好特征具有数据收集的困难,且投资者在牛熊市状态下风险偏好也存在差异,故本文选用EGARCH模型,研究牛熊市中国股票市场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反应,从更宏观层面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偏好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股市的低速的背景下开始允许上市公司以集合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票.股票回购的一般动机主要有提高或稳定公司股价、优化资本结构、合理避税,传递公司良好信号.但是股份回购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存在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和信誉风险、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风险、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风险,提高股票回购的有效性必须加强股票回购的监管,并就回购影响的处置、资金来源,回购价格、信息披露、回购的处置途径、回购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股事评点     
《经济》2000,(5)
4月5日,中国证监会对股票发行方式的规定又有重要修改,扩大网上发行和对法人配售相结合的适用范围,总股本在4亿元以下的公司也可以对法人配售,且具体配售比例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自主确定。制定了股票发行标准程序。 这一方式与原已公布实施的可把一定比例的新股优先定向配售给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企业中的战略投资者等措施结合起来,与国际证券市场上目前通行的私募配售与公开招股或公开发售相结合的方式已基本接轨。允许总股本在4亿元以下的公司对法人配售,意味着“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关注了投资者保护效应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和危机当中表现出来的非对称性特征,从信任的视角出发,基于投资者的决策模式,把投资者保护水平的相对稳定和投资者对于保护水平反应的变动性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更好地解释了投资者保护效应非对称性产生的原因,丰富了对于投资者保护重要性以及投资者保护如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认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检验了次贷危机前后,中国股票市场在公司层面上的投资者保护质量对于股票累积收益率影响的差异,发现投资者保护效应在危机前后存在非对称性,不同的治理变量在保护效应的非对称性上也存在差异,这也暗示了上市公司改进投资者保护水平和提升投资者对于我国股票市场信任和信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逯东  付鹏  杨丹 《财经研究》2016,(2):73-84
文章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是否存在通过管理媒体报道来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研究发现:(1)媒体报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符合“注意力驱动效应”,即媒体报道数量与股票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2)机构投资者会利用媒体报道的这一效应来获取股票超额收益,即机构投资者存在利用媒体来制造信息噪音以引导市场热点的短期炒作行为,进而验证了“主动媒体管理”假说;(3)机构投资者的媒体管理行为会提高其所持有股票未来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即带来更大的股价崩盘风险。文章将机构投资者行为和媒体报道进行了有机结合,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而且研究结论为进一步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和媒体报道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张婷  于瑾 《经济与管理》2012,(12):41-46
以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沪深两市所有A股、香港和台湾股票市场所有股票为研究样本,利用Fama-MacBeth时间序列横截面回归法发现,中国内地存在"一月价值溢价效应",而香港和台湾市场存在"一月小公司效应";根据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将三大新兴市场的股票分别分成5个组合发现,中国内地投资者偏好高BM的股票,而香港和台湾的投资者更加偏好小公司中的高风险股票;如通过选择息税前利润和GDP增长率作为年终奖金的代理变量发现春节文化背景下的年终奖金可以作为解释"一月价值溢价效应"和"一月小公司效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