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07年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自2007年12月起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对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家电下乡”在一年的试点阶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2月起,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并完善了相关政策。“家电下乡”对于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发票”问题却成为“家电下乡”的梗阻,阻碍了家电的下乡路。  相似文献   

2.
家电下乡自2007年12月1日起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以来,其政策效应就一直是媒介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但覆盖全国的大样本实证调查还非常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利用华工校团委在2010年寒假开展的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的以家电下乡政策效应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数据,从农户的政策感知角度对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的家电下乡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子彰 《商业科技》2013,(29):50-50
家电下乡政策是国家在新世纪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政策自2008年未推广实施以来初见成效但也出现很多问题和障碍。本文基于家电下乡政策实际性和法律风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家电下乡自2007年12月1日起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以来,其政策效应就一直是媒介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但覆盖全国的大样本实证调查还非常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利用华工校团委在2010年寒假开展的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的以家电下乡政策效应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数据,从农户的政策感知角度对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的家电下乡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收集2009年我国31个省市有关GDP和家电下乡销售额的面板数据,对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效应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做了原因分析。最后,针对不同地区的家电下乡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有效提高家电下乡经济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萍 《国际广告》2009,(5):45-45
2009年2月,家电下乡开始向全国推广。家电下乡的政策实施,将会出现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浅析“家电下乡”的理论创新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推广。作为我国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的结晶,"家电下乡"意义重大。本文着重分析"家电下乡"的理论创新之处——以政府采购的模式推进运行并且具有政策的正乘数效应;与此同时,浅谈"家电下乡"对于优化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福建省开始全面实行"家电下乡"政策,政策实行一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家电下乡"政策对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改善企业外部环境提高国内需求水平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在针对福建省东西南北四个地区"家电下乡"政策实行状况的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制约"家电下乡"政策进一步取得良好绩效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李  李世宁  章锐 《中国市场》2010,(31):80-81
2009年1月,长虹首推"家电农村信贷消费"结构新模式,作为新一轮扩大农村家电下乡的政策,此模式的推广效果并不如预期那样理想。本文基于农民对此模式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进行SPSS数据分析,结合对长虹公司和农村信用社的走访调查,分析形成此结果的原因有:①长虹对此模式不重视;②此信贷消费模式结构的局限性;③震后灾区环境的特殊性;④中国农村信贷消费市场欠发展。结合各种原因,给出对农村信贷消费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苏商业会计》2010,(3):I0005-I000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商务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自2009年2月1日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以来,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效果快速显现,对强农惠农、拉动消费、带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家电下乡政策作用,根据国务院第91次常务会议决定,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的通知》(财建[2009]972号),允许各省(区、市)在现有9类补贴产品之外选择一个新增品种纳入家电下乡政策实施范围。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49-1978年的农村发展,通过完成土地改革,实施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和户籍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2009年的农村改革发展,通过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变革和整合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加强和改善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摆上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在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和完善市场基础性作用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于创业者至关重要。正确衡量创业环境必须建立一套评价环境指标的体系。基于GEM理论,根据西部的实际情况,以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文化环境和交通、通讯环境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为主要内容,构建西部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更好的分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制约因素以及优化创业环境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推进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这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武陵山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武陵山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具有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但在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减退等等。因此,必须转换农民的落后观念,并依据武陵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农村生态旅游观光和生态家园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三农问题倍受重视,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出新,但是以短期性、修补式政策措施居多,微型金融机构出现异化,农村金融需求仍难满足。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本文提出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方案,分阶段、分地域、系统地构建城乡一体化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农民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在养老保障方面。为农民提供社会保护和保障其生活质量,有利于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减少贫困、改善老年生活状况。2009年,在中国建立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本研究旨在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为此本研究采用了四轮德尔菲法,以探讨中国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中可以完善的领域,以及这些领域的优先次序。  相似文献   

16.
缓解“三农”问题的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等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的,也有体制的。  相似文献   

17.
完善的法治建设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农村的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在立法和执法等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执法队伍的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完善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而有效地带给农民,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增加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竞争力,有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国外一些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各有其特点,我们可从中得出某些启示。工业反哺农业首先应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体系,树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整体发展统筹布局的战略观念,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系统的法规体系支撑反哺机制。其次要选准工业反哺农业的切入路径,成立并依托广泛的农民组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突出重点,消除农业发展瓶颈,创建政府与农民互动的城乡耦合联动发展机制,整体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新格局,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于一体,促进城乡一体化。再次应设立工业反哺农业新郊区建设专职机构,成立工业反哺农业新农村建设民间组织,制定工业反哺农业新农村建设有关法规,重点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发展农村金融,保护耕地和失地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村能源紧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