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以亿计,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始料不及的"民工荒"的出现彻底粉碎了这一幻想。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方面的缺陷和障碍,是导致"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因此,合理恰当的劳动力转移制度亟待制定和实施,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新情况,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巨大,但东部沿海某些地区出现了局部性的"民工荒"现象,劳动力变得尤为稀缺.虽然沿海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短缺,但农村仍有一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面对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工荒"折射企业管理缺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北方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纷纷出现用工告急现象。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仅珠江三角洲民工缺口就达200万人。这种用工短缺现象,大多发生在中小企业之中,致使许多企业手中订单很多,工厂却无法开工。从当年的"民工潮"一下演变成了"民工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民工荒"现象--偶然中的必然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推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加强制度创新,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可小看了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观点: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当前,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段时间,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民工的用工短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曾几何时,南下的"民工潮"潮起难落,求职的长龙绵延不断,给沿海的企业和铁路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没有人会认为有着九亿农村人口大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可是如今出现的"民工荒"带来的不仅仅是各企业的"老板慌",而是一系列的值得我们反思的社会问题,诸如:劳动力的价值评价、企业发展方向、民工权益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深刻的分析"民工荒"产生的真正原因,以及找到切实有效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根据我国客观实际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并用以分析"民工荒"现象,认为其产生的原因除农民工工资下降和务农收入提高外,农民工工资兑付风险、心理成本和信息成本偏高也是引发的重要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劳动执法力度,降低工资兑付风险;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减少信息成本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拐点"研究的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描述的是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动态转移.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理论研究表明,我国"刘易斯拐点"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同步性,农业部门劳动力供求、城乡收入差距、边际生产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且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随着"刘易斯第二拐点"的临近,农村人口转移将会达到峰值,增量逐渐收敛.为此,需要支持城镇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合理就业、继续完善配套措施提供市民化服务和开展专业化职业培训等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9.
近2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了瓶颈约束,一方面我国的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男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并且出现城市农民工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上述情况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和缺位,进而得出结论,政府和现有的工会引导和参与构建农民工工会将是解决瓶颈约束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民工荒”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持续多年的"民工潮"出现了回流现象,城市中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遭遇到"民工荒"问题。目前,"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又出现了新的解释,主要是农民工供给回落、新农民工力量的出现和城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等。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产业和劳动力双升级,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主体,但其身份、社会地位仍处于边缘地带。基于此,文章从组织和员工双赢的视角,以浙江省189名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组织支持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控制社会-人口和人力资本特征,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各个维度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近10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却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并且已经引起了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极大关注。"民工荒"现象已经不仅是沿海地区的"专利",而且开始逐步向西部地区延伸,所以,解决"民工荒"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企业用工的不合理是造成"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民工荒"现象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宪  黄健柏 《价值工程》2010,29(28):230-231
文章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原因,从治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提出了扩大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路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把建制镇建成小城镇、实行农民退休和养老保险制度、剥离城镇户籍制度上的福利成分、加强电力、交通、通讯三项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加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实行企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等。  相似文献   

14.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的就业取向符合人力资本论和新移动经济学理论。四川地震促使农民工大量回川导致沿海地区"民工荒"问题的加剧,与农民工的经济行为,就业意识,就业决策的变化以及农民工打工渠道,外出打工成本,家庭收益,打工环境等个人的就业取向相关。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四川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农民工务工流的去向选择,正在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使之形成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迫切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妍 《价值工程》2012,31(6):166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而这批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劳动技能不高的劳动力,在城市的发展的领域日趋变窄,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需要对进城后的农民工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从文化教育及职业技能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农民工更好的在城市生活发展。  相似文献   

16.
出租屋是农民工在打工地的主要居住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大多数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建在宅基地上;运作成本低廉,成为出租屋主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显著不同于国外的贫民窟;获得农民工较高的满意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出租屋的规划管理具有滞后性;在法律上还没有承认出租屋的合法地位;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关的政策建议是:高度重视出租屋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农民工居住的出租屋的研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加快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步伐;保持"以屋管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但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体制限制等却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其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年农民工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之下,其生存和发展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运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及SPSS15.0,对山东省威海市220名青年农民工幸福指数进行测算及对其幸福指数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青年农民工整体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不高,这与工资收入、工作时间、婚姻状况等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文化程度、变动工作次数等因素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9.
高倩 《价值工程》2014,(31):268-269
文章从个人意愿、职业院校培养方式、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农民工培训四个方面分析了技工荒出现的原因。研究了西方学徒制度的来历,运行方式,以及发展现状。从提高职业院校的地位、职业教育社会化、行业等级考试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技工荒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赵佳 《价值工程》2013,(14):328-329
影响宁夏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宗教因素、执法和司法因素、文化教育因素。而提高宁夏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过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宁夏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状况的访谈和研究将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