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的设立,为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伴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长株潭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工业产业集群、服务业产业集群均得以蓬勃发展,且通过聚集、升级、扩散、辐射带动了区域及周边经济的发展。若加强三个产业集群间的横向整合、互补共进,将会进一步加快长株潭区域经济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产业转移是湖南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新一轮产业转移具有两大转移态势、两种转移动因、两种转移方式、两大承接高地特征.湖南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应主动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以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为平台承载产业转移,以构建新型都市圈层为极点凝聚产业群落,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以优良的环境服务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模式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概念,在分析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模式和平等型及依托型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内部低资源化为基点分别从产业共生网络、绿色供应网络、废弃物质资源化输出、物质"零排放"及专业废弃物处理五方面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实践路径。并进一步指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一个多方参与协作的过程,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的大力扶植是其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4.
构建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又符合娄底城镇化发展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区域竞争实力、推进两型城镇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坚持以“四化两型”建设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园区与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推进两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烟台临港产业及临港产业带的现状,指出,要抓住国家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沿海转移以及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机遇,依托城市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港口优势,强化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石化、汽车、造船、重型机械、有色金属等工业,带动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港口群、工业区、物流网等有机结合、适当分工、协调发展的临港产业带,使之成为胶东半岛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聚焦战略:园区集群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上海市委、市府自实施“聚焦张江”的战略以来.张江园区全力推进政策集聚、产业集聚、科技集聚、人才集聚……通过多种资源的集聚,园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作是“集群经济”在园区的一次实践。集群经济对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聚焦战略是园区“集群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作为近两年的热门,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在努力朝产业集群迈进。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沛县制定了“未来五年,引领苏北”的奋斗目标。大力开展项目地区战略,进行特色园区建设,提高竞争力。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进行招商引资,以“一区五园”布局结构,竭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铝深加工、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如今新型铝产业加工已在沛县形成了一大亮点,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铝产业群——徐州沛县铝深加工产业园已在新形势下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要素有企业、市场、品牌、协作关系、生产基地、专业化配套环境、公共研发机构、制度创新等。产业集群的模式有轴轮武产业集群、多核武产业集群、网状武产业集群等。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是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配套环境、实施专业化园区建设、培育品牌集群以及实施“目标招商”和“策划招商”。  相似文献   

9.
基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一四七”战略,即把大力发展中度技术制造业,以效率为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占据制造环节的优势作为湖北省支柱产业的基本定位;具体实施知识创新、大制造与大流通互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跟进四大战略;由此选择和培养“教育和知识创新”等七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0.
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从旅游产业集群化、融合北、生态化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整合大都市圈的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1.
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开阔经济视野,更新发展理念;提升经济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发挥成本优势,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等。长株潭城市群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是:明确发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加大产业投入,保障产业发展;加强服务外包产业的资源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有效拓展市场;树立企业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临空产业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以机场建设为中心的空间集聚阶段,以延伸临空产业链条为重点的成长阶段,以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为核心的成熟阶段。河南省临空产业起步阶段应重点发展直接服务机场和依托机场资源的临空指向性的物流业、电子信息业、生物医药业;成长阶段应围绕核心产业,推动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构建航空产业集群、临空高科技产业集群、现代临空型服务业产业集群;成熟阶段应重点通过完善创新机制和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三大集群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规划首次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总体规划纲要之中,我国区域性物流发展也将随之全面铺开,这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本文主要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物流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南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的消耗也在高速增长,粗放型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使湖南省的资源瓶颈日趋明显.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湖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南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创建产业园区,利用"中部崛起"战略和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后发优势等有利因素予以分析,为湖南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提升旅游地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集群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长株潭为例,探讨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因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量化各因子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关联度,从而为旅游产业集群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产业转移、中国中部崛起,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宏观形势,面对全国上下家省内60余家工业园区的竞争,如何抢先一步.抢占先机?面对招商内涵到形式的转变、十五到十一五的过渡,如何把握机遇,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最佳组合.实现最佳效益?湖南环保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牡旭辉正着力将园区管委会打造成为企业家政府,领导园区经济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在其园区“十一五规划”中看到了旭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本文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长株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长株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推进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壮大县域经济,就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独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推进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应该做到政府推动型和民间发动型产业集群的结合、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的结合、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结合、产业集群和劳动力转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间性组织视角的产业集群三层次治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作为弥补企业、市场效率空隙的中间性组织,在有效的治理结构下能充分发挥其效率优势,创造集群租金。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各集群成员有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分得更多集群租金份额的动机,并衍生出产业集群风险,弱化产业集群效率。因而,构建合理分配产业集群租金、激发最大化产业集群租金动力的产业集群治理框架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产业集群租金的来源,我们将产业集群租金分解为“集群剩余”和“价值链剩余”,并分别以其为基础阐释了产业集群治理的内部网络治理和外部价值链治理。最后,进一步考虑企业(集群成员)的科层治理,提出了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三层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高技术与高效率为特点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区域集群优势和区域创新体系。以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为代表的高技术园区成为上世纪以来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成功典范。正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的:“本世纪(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