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郑藜 《发展研究》2004,(10):29-30
2003年10月,国务院作出了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策,此次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力度大,改写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本文从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究,分析了新出口退税机制给中国加工贸易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出口退税作为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普遍使用的贸易政策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一国商品的出口和平衡国际贸易。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宏观开放经济动态模型,基于2014年出口退税政策变动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探究差异性出口退税能否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结果表明:中国差异性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同行业中,出口退税对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中介效应不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无法通过利润传导途径来影响出口竞争力,农业产品则存在明显时滞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出口退税新政策,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此次出口退税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新政策实施一年来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艳 《经济论坛》2005,(20):28-29
出口退税是一项国际惯例,一国为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从而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制度对外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10月,在出口欠税形势严重、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新政策的实施必将给新形势下的外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经济影响及企业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话。该决定必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分析这种影响,提出企业应对之策,并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相似文献   

6.
李泽红 《经济论坛》2004,(18):79-81,101
一、目前已经实施的改革措施及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 出口退税改革的根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在磨合中完善出口退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原有出口退税机制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问题,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改革后的新出口退税机制正式实行。本次改革的重点在于解决退税拖欠问题,主要手段是降低退税率和引入分担机制,到目前为止已实施一年有余。本文对出口退税新政作了理性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如何在磨合中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总体上看,2004年以来.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比预先估计的要小。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使拖欠出口退税问题基本解决.出口企业资金状况明显改善。随着企业的逐步适应,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影响在持续减弱。2004年前几个月。国内需求旺盛拉动了对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需求的上升.关税下调和配额进一步放开,  相似文献   

9.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传导世界各国,中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外需不足导致的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非常突出,因此,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从2008年以来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七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总体对促进外贸的发展成效是明显的,但是,其效应变化究竟有多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否是刺激出口的唯一选择。本文重点在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实证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刺激出口增长、拉动外需的效应影响及方式与方法,从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出口退税制度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税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1985年开始建立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间,虽历经多次重大改革和调整,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出口退税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防范出口骗税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政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8世纪以来国内外与出口退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相关的经济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的理论渊源始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近现代演化出了出口退税的中性派、非中性派、产业派和结构优化派.中性派认为出口退税是中性的,提倡零税率原则,但这与经济现实不符.非中性派认为出口退税具有促进出口的非中性特征,且从实证上证实了这一特性,但他们仅把出口退税作为增加出口和弥补总需求的工具是有局限性的.产业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使用模型工具,清晰的指明了出口退税能够通过中间品价格、成本、资源配置效率和相关的上、下流产业四条路径影响出口退税产业,且从实证上证实了这种影响的显著性,这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构优化派从理论上阐述了差别退税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效应,从实证上证实了这一效应的显著性.文章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万莹 《经济评论》2007,(4):62-67
利用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出口退税与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3。利用财政投资乘数,将出口退税对国民经济的激励效应与等额财政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结果也证明出口退税的激励效应不亚于直接财政投资。  相似文献   

13.
如何完善中国出口退税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口退税作为中国一项基本经济政策,从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合理和稳定的退税机制,改革现行出口退税体制,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成为当务之急。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合理改革出口退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机制,出口退税改革与增值税转型协调进行,取消所有产品的出口产品的退税,提高出口退税制度的立法层次,稳定出口退税制度。  相似文献   

14.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财政激励政策,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广泛应用并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上一些退税制度比较完善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历年出口退税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4年税制改革到2007年年底,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历经了六次大幅调整。而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又促使中国对已有的出口退税政策连续进行了七次调整。通过整理分析历年调整出口退税税率的原因,从中寻找出口退税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福建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决定对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进行四大变革:一是从2004年1月1日起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下调,将目前出口退税率水平平均降低3个百分点;二是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  相似文献   

17.
曾之明 《经济师》2003,(5):196-196,198
入世后我国应加强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行业的支持。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尚存在不少问题 ,应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以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地方财政产生的深远影响,沿着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和调整的脉络,以1993年和2004年两个年度作为分水岭,详尽描述了该政策对口岸城市的实际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楠  李明 《经济研究导刊》2010,(25):17-19,66
出口退税政策是各国政府调节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对出口退税效应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角度。主要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从微观角度对出口退税政策效应作出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1日,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正式生效,本文阐述了出口退税的含义,回顾了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次调整,分析本次调整之前所实施的出口退税制度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介绍了出口退税制度调整的内容以及特点,重点阐述了本次出口退税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最后还指出了在实践中新的出口退税制度与新《外贸法》在操作上的矜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