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鲁迅创作的第一人称叙事的部分小说里,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我"由于某种原因或在记忆中或在现实中会对故乡进行一番思念、亲历,并以此来展开叙述,讲述故乡的人、事、景。这些小说有个共同点,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乡里的人、事、景是美好的,这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中,"我"对故乡的情感也是随着这脑海与眼前的人、事、景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富足与厌倦     
<正> 现代人常常是以"有"或"没有"来衡量自己的生活。从人们的说话中,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我有这个,没有那个,或者,我现在终于有了,可某某还没有。拥有的人得到了满足,紧接着便是满足后的厌倦;缺乏的人拼命在想法拥有,日日在为缺乏而揪着心。其实,人生并不是以"有"或"没有"来界定自己生存的质量的,"有"或"没有"不过是人的占有欲望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物质或金钱,即便是占有了,满足的不过是一份占有欲,而人生还有其他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创造欲、生命的价值欲等等,在我  相似文献   

3.
解读"和谐"     
"和谐"曾是那么令人亲近而又被人置之淡然.而今,它幌然象"金子"般闪着光芒."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字字句句是那样铿锵有力和具有磁性,它震撼着你我他,吸引着乡村、社区和人群.它涵盖着社会的深层与表层,贯通着过去、现在与将来."和谐"深谙着无限含义,解读"和谐"我们将更加睿智与聪盈.  相似文献   

4.
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是一家咖啡馆,有一次与朋友约着见面谈事偶然发现了它.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室内装饰也颇具情调.店里的客人多是年轻人,或三五小聚,围坐在一起轻声谈笑,或独自一人,端一杯咖啡,捧一本书或一台笔记本待一天.喜欢这种怡然自在的氛围,所以每每跟朋友见面、和学生讨论便约在这里,我成了"雕刻时光"的常客.  相似文献   

5.
老丹日记     
我有一个简单而朴实的习惯,每天坚持写日记.从业20 年,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从开始的手写版到后来的电子文档、备忘录、照片、视频、微信.朋友们很感慨我多年的坚持,戏称"老丹日记".岁月如歌,日记就像一串串脚印,或深或浅,记录着我的成长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凡事要顺势而为。对"顺势而为"应该做怎样的理解,怎样顺势而为地在职场工作呢?顺势而为的主旨在于"为",要有作为。"顺势",是表达怎样"为"或"为"的方式。顺势,不仅行事不要逆势,要顺应、应合事情内在规律的走势,更要主动地顺上、跟上形势的发展,不能片面地消极应合、持以守势。顺势,是一种预见和应对的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才能具备。新春佳节,家人围座,亲友餐聚。自家、家族、亲属中三十岁上下的第二代都有诉说。我这年已七旬的老者耳闻心想,觉得他们工作的职位、处境、心绪、追求各不相同,却共同面临着在职场工作如何顺势而为的问题。我与后辈有所交谈。年后,心生言犹未尽之感,于是我运用传承家族文化的家书,针对后辈在公司工作的各自情况,顺势致信。假如时光能够允许我在职场从头再来,曾经的岁月和感悟告诉我,职场工作要把握顺势而为这个规则,我现以书信的方式与你们分别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7.
时光飞逝,转瞬之间,我也到了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的年龄。那确是"在很早很早以前",6岁的我刚刚背着书包走进小学校门。在长长的走廊上方,我见到横挂着一块木牌,画着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旁边写着一句文绉绉的话——"有恒为成功之本"。小小年纪,我连"恒"字都不认识,当然不明白"有恒为成功之本"是什么意思。后来,  相似文献   

8.
模式英国网站POM4U发明了一项新服务,独居的老人只要每天上网签到一次,就可以表明当前是平安状态,网站会发邮件或短信通知子女或亲朋放心。老人用户只需在自己选定的时间,用电脑或手机登陆一次网站即可,还能选择状态,如:"我去散步"、"我去遛狗"、"我去拜访邻居"等等。如果用户未签到,那么其"让我放心"列表中的亲友就会收到预警邮件、短信或电话。此外,该网站还有老人社交功能。受此启发,另一家老人服务公司"放心老橡树"进一步推出了  相似文献   

9.
"国际倒爷"由八十年代末叫响,其鼻祖是南斯拉夫人,步其后尘的是匈牙利人、捷克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以及俄国人。最初时,他们或乘飞机或坐火车,吭哧吭哧地手提肩扛地将中国货倒到本国出售,颇有点被早先我们称之为"投机倒把"者流。北京的雅宝路和秀水街是"国际倒爷"发迹的地方,不少"黄毛爷们儿",瘪着肚子来腆着肚子走,真让咱中国人怦然心动,与其你来能"发",不如我往也"发";你敢来,我就敢往!一些有胆量的中国人首先冲出了国门,沿着东欧人开辟的新的"丝绸之路",踏上了征程。落脚后,所见大惊:东欧的市场太好了!物品在市场上被一抢而光,转眼间就可赚到几倍的钱。"闯海人"一拍大腿——哥儿们、姐儿们到东欧去!  相似文献   

10.
"果子狸"是什么?恕我孤陋寡闻,原本对其没有一点儿知识的我,是通过"非典"(SARS)的肆虐方才知道的.那个时候,不但全国、乃至于全球都在祈盼着寻找"SARS"的病原体,哎,人们"诚惶诚恐"地期待着专家的结论,偏偏此时此刻,一个有关"果子狸"的消息就从南方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我读得很少。当然最主要是由于懒散,但隐隐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中国史的写法一无论是古代的正史,还是当下的戏说一大多充斥着那种"皇上听了奸臣的谗言,杀害了忠臣,然后王朝就垮了"的脸谱式历史观。我不相信历史靠"忠"、"奸"二字可以得到解释,事实上我觉得"忠"、"奸"式历史观背后包藏着很坏的政治观一这种历史叙事里既缺少"限制权力"的意识,也没有"个体权利"的位置。所以潜意识里,我一直认为国史读得越多,脑子坏得越快,就像一桶牛奶里含有三聚氰胺,喝得越多中毒就越深。逃避读国史,部分是出于精神上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2.
刘锟 《上海企业》2012,(4):24-25
十几年来,我们解放日报经济部就一直跟踪报道上海航天事业的发展,一次次采访报道经历,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上海航天发展的奇迹,也让我们在与上海航天人的密切相处中,感受着力量与光荣。这是一群勇敢担当、立志创新的人,秉承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朴素情怀,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展现着上海航天人"一张白纸好作图"的气度和气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缘起,出自我的一种困惑。现在有一种公认的说法,那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已经没有多少出路了。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是这句话。老实说,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也许要比旁人真切得多,亦深刻得多。我的困惑在于文学自身的运行上。近些年来,虽然文学不再轰轰烈烈,但是有目共睹的是,文学始终在运动中前进着,局部的创新和发展从来没有间断。那么,其间的道理又会是什么呢?《企业文明》杂志上的《江河杯》征文显然给了我有益的启发。这批征文一反常态地放弃了对作者所在企业的"报告",对所在企业的改革家的"讴歌",而把目光和笔触对准了我们今天时代的大舞台,或谈古说今,或比较中外,或刻划人物内心,或抒发人生感叹,凡此种种,从题材,从结构,从手法,都是文学,货真价实的文学。这就不能不给我留下新的思索:处在转型期的文学,也许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市场经济所提供的广大舞台和丰富资源,文学的热点与社会的需求也许确实存在着某种错位。于是,对于至少像我这样的专业文学工作者来说,时代的精神与现实的矛盾,也许并没有能够进入视野,而倒是我们企业界的作者们,显示出了积极干预现实的主动姿态。  相似文献   

14.
槐花堆雪     
"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品咂白居易的诗句,心底霍地落满清芬的槐花。槐花盛开的季节,株株或高或矮的槐树上,垂挂着一串串白色的小花儿,团团簇簇,白得透明、耀眼、纯真,似玉雕的蝴蝶,似莹莹的白雪,弥漫了水色淋漓的村庄。正如季羡林笔下所写:"满树繁花,闪着银光, 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相似文献   

15.
德国政治家威尔伯格说:"审计是政府的‘看门狗’"。当我初听此话时,认为这是一句极不严肃的戏言。殊不知,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再次引用了这句名言。这句话凝聚着政府的信任,寄托着人民的期盼,记载着审计执法的坎坷历程;它饱含着审计人的无畏与艰辛,  相似文献   

16.
穷人大姐     
刚踏入大学的校门,我便听到了宿舍大姐的"宣言":"我的家乡很穷,我的家庭条件也很不好,全年收入只有几百块钱,今年的学费全是爸妈东拼西凑来的。唉,照这样下去,我真不知道我这4年大学怎么过!"说着说着,大姐便眼泪涟涟起来,弄得我们赶紧上前劝慰。  相似文献   

17.
那些味道     
汤春喜 《乡镇论坛》2010,(33):20-21
<正>我上了小学之后,就不愿再与她一同上街。我听不惯她那口带有浓重鼻音的腔语,害怕别人说她是"外来货"。她的习惯作风与别的女性完全不同,她和男人一样,吸烟喝酒,喜欢盘着双腿坐在椅子上,嗓音粗糙。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她身上的那股味道,又咸又酸,离她近些,便熏得我头晕目眩。  相似文献   

18.
"小陈,我在这里。"在全国政协委员下榻酒店的门卫处填写资料的我忙寻着声音望过去,何永智正站在酒店门口向我招手,"是重庆市的代表吧。"身边的一个同行向我求证,"是,你采访过?""没有,听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张雪威 《数据》2012,(6):12-13
正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地标正如城市的面孔,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推动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当市  相似文献   

20.
北京梦     
秦青 《中国新时代》2013,(8):124-125
"我爱北京天安门……"当我给自己的孩子教这首歌时,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依然每天升起,不知在观旗的人群中,是否有与当年的我一样五指并拢、紧贴裤缝、双眼含泪、站得笔直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不知是否与我当年一样怀揣着一个遍地黄金的北京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