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军 《房地产导刊》2006,(24):14-15
全国个人集资建房组织首次"成功拿地"在温州的诞生,带来的不仅仅增强了全国的个人合作建房的参与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让此前一直停留在口头、字面上的研究、探讨成为了现实,已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刚刚走过的2007年,各地的个人合作建房组织依然活动频繁,为了“理想”到处奔走。但纵观2007年,我们没有看到个人合作建房组织的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3.
遭遇集体低潮进入2007年,全国的个人合作建房集体遭遇低潮。3月19日,因合作建房而备受关注的北京海淀区花园路25号居住用地,最终由华纺房地产开发公司、江苏恒佳置业有限公司(投标联合体)竞得,成交价格为12384.86万元,折合成楼面价  相似文献   

4.
前一阶段,关于合作建房的话题炒得热火朝天。在房价高企并不断攀升的今天,合作建房使许多人看到了希望。但本文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合作建房在我国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5.
《住房保障》2007,(3):29-29
4月26日,苏州合作建房发起人俞伟对外宣布,苏州合作建房成立的苏州市众建房产咨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与此同时,他们也与工商银行举行了资金监管签字仪式。俞伟介绍说,公司的正式挂牌以及银行对资金的监管,标明苏州合作建房发起正式启动,苏州个人合作建房将迈向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法院已经下发了产权变更的民事裁定书,凭借这个裁定书不久便可办妥过户手续。”深圳个人合作建房组织的发起者林立人欣喜地说。日前,深圳的个人合作建房者们成功购得两栋成品房,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7.
继北京、上海等地陆续有人在网上组织个人合作建房行动后,深圳也有人萌生了这个想法。深圳九九加一实业公司(生产经营数码产品)创立者林立人在网上发出此类倡议,短时间内就得到了二百余人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个人合作建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彬 《中国房地产》2007,(10):66-71
自北京的于凌罡于2003年12月首次发出个人合作建房的倡议以来,民间对于合作建房的热情越来越高,各地纷纷组建合作建房组织,意欲通过个人合作建房的方式,以较低价格实现安居之梦,在温州、深圳这种个人合作建房的方案甚至突破重重困难初步得以实现。但是,个人合作建房依然处于缺乏法律支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两会期间,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尽快对《城镇住宅合作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改,并将该办法提升为条例,使我国的"个人合作建房"合法化。该提议再次在我国掀起一股"个人合作建房"的热潮,但热潮后仍存在着种种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10.
从实际情况看,个人集资建房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中低收入老百姓住房难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房市场供应压力。很有必要将个人集资建房纳入住房体制改革和政府工作规划,并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北京房地产》2007,(1):29-31
于凌罡,一个工程师,突然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北京乃至全国!伴随着于凌罡的蹿红是全国掀起的“集资建房风”,上海、南京、成都、济南、厦门……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个人集资建房召集令”。一时间“集资建房”颇有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的架势。是什么初衷促使于凌罡组织“个人集资建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运作期间遇到了多少困难艰辛?进展如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房地产》1999,(11):75-75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年底,素有“中国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之称的赵智强宣布正式进军北京给“北漂”盖房,两个目标地块的房价将比市场便宜四成以上。  相似文献   

14.
15.
近几年,面对惊人的商品房价格,个人合作建房模式在一些大城市悄然出现。2003年,北京有人提出个人合作建房的设想。2005年后。个人合作建房方案在广州、沈阳、深圳、南京、厦门、武汉、杭州、成都等不少城市纷纷出炉。2006年11月15日,一度在各地风起云涌的“个人合作建房”浪潮。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率先在温州“破冰”——260名合作建房者以10458亿元拿到温州市政府挂牌出让的30亩地块。成为全国个人合作建房中首个成功拿到地的先例。  相似文献   

16.
《住房保障》2005,(2):43-44
太钢(房产)公司为解决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采取集资合作建房的办法。在住房建设中,注重前期设计规划,加强监督管理,狠抓建房质量。在旧区拆迁改造中,搞好拆迁安置,保证群众满意。配合太钢(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居住水平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上讲,于凌罡们的集资建房计划可以将房价降低很多。但是,这也许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都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北京等大城市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普通大众对置业的渴望汇成一股股细流。东奔西突。不断寻找着可以实现安居梦想的出口。于是,当商品房高不可攀,当政府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不知何时能够轮到自己,“个人合作建房”作为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途径。开始被许多欲购房者所关注、探索和尝试。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中更频频出现个人合作建房的“破冰”之举——远的是温州拿到了一块地,近的是深圳在2006年12月,通过拍卖以每平方米1500余元的价格拿到了两栋宿舍楼。再近一点的就是广州的合作建房者以最低价格1706元/平方米,拍到了银海花园的18套房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直至目前为止.个人合作建房并未真正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仍面临许多不可知的难题和风险。迷雾重重。相关政策法规更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合作建房之路究竟会走向何方?最终能否成为房地产市场供应的有益补充和有机组成?都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合作建房“卷土重来。7月.房地产从业者孙智群,以及被称为“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的温州商人赵志强.先后发布了进军北京合作建房的消息;9月.杨金城在河南许昌以个人委托代理建房名义建设的书香苑小区将迎来第二批业主:而2003年首倡合作建房的于凌罡,至今没有放弃合作建房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