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本文旨在分析高职培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职教育培训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事关转移的质量和水平。文章在考察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培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培训上有地缘优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缓解当地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减少转移成本、保障安全就业等重要作用;但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技能培训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和职校共同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筹城乡就业机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教育程度低、分布不均衡,面临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要突破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机制,才能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由于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教育基础设施差,缺乏正规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因此,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规划“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资金投入力度,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6.
结合富源县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情况,剖析目前富源县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阐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观点,提出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措施,为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和职业技术教育不到位是制约其转移根本原因和因素。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富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提高劳动者收益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缓解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矛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办学满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打造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8.
吴江勇  宋亚乐 《活力》2006,(5):37-3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当今时代劳动力转移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人口转移的主流。了解其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19年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村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产...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省,面临如何将其转移到其他产业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阻碍就是资金不足。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为增加投资效益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丁巨峰  张桂凤 《活力》2009,(7):27-27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3,(22):278-27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根本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使农民减少就业成本,实现就近就业,湖北省仙桃市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进村入户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成功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以湖南湘西州为例,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进行探讨,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孟杰 《价值工程》2012,31(32):307-309
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妥善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使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老人和幼儿为家庭的农村"空巢"现象,这对农村养老、子女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加快农村建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力度,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外企业》2003,(2):90-10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6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资源能容纳1.3亿,乡镇企业已容纳l.3亿,外出务工经商约5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约2000万,剩余劳动力约l.3亿。此外,每年还将新增加农村劳动力1600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引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极大关注,其理论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大量研究成果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操作思路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胡林生 《中国就业》2006,(10):31-32
浙江省衢江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作为农民素质培工作的职能部门,自2003年以来,围绕“五个立足”,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03年-2006年6月,全区共举办各类劳务技能培训班472期,涉及保安、机电、机械、厨师、中式面点、美容美发等20多个技能培训专业,培训农民30077人,其中被征地农民培训54期2564人,下山移民培训22期1126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233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