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陆桥视野》2013,(5):54-54
2013年2月21日,“新春好开局、实干促落实”系列活动之对口援疆工作推进活动启动。当天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全面总结了新一轮援疆工作,梳理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改进措施,安排部署2013年工作,力促对口援疆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援疆工作,是新形势下中央新疆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新疆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估新疆科学发展的程度,分析影响科学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从计划生育、加强教育与卫生、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对口援疆、优化人才政策和环境等方面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政策建议,促进新疆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二氧化硫排放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贸易对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研究期内进口和出口含硫量都在迅速增长,出口含硫量始终大于进口含硫量。第二,结构分解显示规模效应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三,出口产品并没有比内需产品包含更多的污染,是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导致了污染出口的顺差。本文认为,在短期内要改变“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调整进出口结构;在长期内则要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援疆政策的全面实施给新疆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关于援疆政策满意度的研究是援疆政策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新疆15个地州的配额调查数据,构建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新疆居民对援疆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民族、年龄、职业、收入改善、政府服务意识对援疆政策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从南北疆结构上看,居民个体属性、民生改善和政府工作方面的变量对援疆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供给与需求的双重约束,使得新疆进入了新型工业化时期。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新疆在中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为了寻找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要构筑外向型主导产业。构建了增长潜力、关联效应、对外开放度、技术进步、就业功能、可持续发展、区域比较优势七个外向型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13个量化指标。以此为基础,实证选择分析得到了新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外向型主导产业。它们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七大产业。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2010,(8):40-41
2002年,霍城县被中组部确定为援疆试点县。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开发区主任等党政机关负责人都由江苏无锡市委、市政府派驻干部,第一批7名,第二、第三批各9名。8年来,援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无锡对口支援工作得到了江苏和薪疆两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和赞誉,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的援建目标,较好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0年和2014年中央两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集全党之智全国之力帮助新疆发展,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援疆省市对口帮扶下,天山南北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历史性变化。本文回顾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兵团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结合数据对兵团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步伐、发展壮大南疆师团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国家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使新疆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银行业作为现代金融经济核心,要助力经济转变发展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制约新疆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助推发展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政府预算约束恒等式为工具,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收支决算总表的具体特征,对地方债规模的估计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应该区分地方政府的决算总债务和决算净债务。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浙江、河南和新疆为例,对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历年的地方债规模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浙江、河南和新疆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发展周期十分一致,都经历了1994-1998年的增速快速回落期、1998-2007年的平稳增长期、2007-2008年的增速快速上升期和2009年以后更高水平的平稳增长期四个发展阶段。进一步,本文对浙豫疆三省区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浙江、河南和新疆的地方政府债务均表现出一定的可持续性,但浙江在控制地方债的增长方面压力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5—2010年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要素配置扭曲系数的变动进行了解析。要素配置扭曲系数的变动一方面是由于不同行业间投资结构失衡所引致,但是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不同行业间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差异对要素报酬率变动的影响效应。笔者发现:(1)近十多年来,部分重化工业的资本快速扩张引起行业间投资结构失衡,并加大了行业间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2)相对于1985—2000年间,技术进步因素在2001—2010年间对要素配置扭曲系数的变动的影响效应越来越大。本文建议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限制一般生产性的资本投资鼓励政策,而更多转向鼓励创新和研发投资的政策,鼓励体现有技术进步因素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政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本文重在通过研究新疆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给出突破这些瓶颈的方法选择。新疆拥有的是丰富的资源能源,优越的地理位置,而缺乏的是技术、人才和资金。只有把新疆自身的优势和外部提供的高新技术、优秀人才和充裕的资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新疆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主导产业群,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其变迁是一个产业结构变革的过程。主导产业是产业发展能力的证明,也对其它产业发展能力产生影响。以广东省为例研究其主导产业的变迁历程,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各产业发展能力。提出产业调整过程中应该注重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效益,发挥金融行业的主动服务功能;培养新兴产业,实现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自主提供能力;同时,加快技术投入实现产研结合使传统制造业竞争力得以加快提升,形成广东省主导产业的新生力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增长点,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对1992-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以探究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动因,并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进而揭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同时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做了单独考察。文章还基于各种推动因素,多角度地考察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在样本考察期,2002-2007年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期,其推动因素为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其中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较大。(2)信息产业产出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是信息产业的出口扩张和技术进步。(3)机械工业对多数产业部门都有重要影响且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服务业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对多数产业部门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的影响较大。因此,未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重点应是推进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扶持机械工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同时,鼓励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出口和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业消费与投资增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增长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保障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根据多年投入产出表,利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等分析,发现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发展正在由原料和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金融业作用迅速提高;利用动态归因矩阵模型,分析发现2002-2007和2007-2012时期需求拉动增强型的产品部门,由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等第二产业逐渐转向商务租赁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同时,发现制造业生产效率不高、高技术产业发挥作用缓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影响力低且不敏感、消费需求拉动不足且城乡新消费热点存在差异等问题.因此,按照“有效顺序”发展原则,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引导居民消费转移等对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2-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企业的微观波动现状,讨论了企业微观波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研究发现:(1)金融危机后企业微观波动(不能通过宏观、行业或企业特征所解释的企业层面的波动)显著增加;(2)企业收入、利润和就业波动的程度和趋势有所不同,就业波动相对平稳;(3)从企业波动对宏观政策的含义看,微观波动可能加剧企业“等待-观望”,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更大的短期效应,更小的真实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创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
门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汉森(Hansen)门槛回归分析的方法,从R&D强度、产业结构两个角度研究了1978-2012年我国R&D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实证结果显示,当R&D强度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加强;当工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不显著转变为显著为正;但当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由显著为正转变为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s)1988-2007年的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福利体系的大小、结构及其再分配性质。本文发现,中国的福利体系仍然存在巨大的城乡分割,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更全面,福利收入更丰厚,其福利水平接近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农村的福利制度则不完善,福利收入非常微薄。同时,城市的福利收入体系尽管近几年的再分配作用有所减弱,但总体而言是累进的,有效降低了收入不平等。而农村的福利体系几乎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没有影响,但从2007年的结果来看,农村累退的福利体系开始向累进的方向转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收入在2002-2007年间大幅度增加,并发挥了巨大的再分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之间逐渐达成共识:有限的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是阻碍发展中经济体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本文以1993-2011年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分行业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资源错配对中国非农部门TFP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相对于中国制造业TFP的持续改善,服务业的TFP则长期徘徊在低位,二者之间的资源错配程度在进入21世纪后明显加重,造成非农部门TFP近40%的损失;(2)21世纪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资源错配绝大部分来源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错配;(3)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资本错配普遍高于劳动力错配。本文的引申含义是,现阶段的产业政策目标主要应定位于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区概况 在我国,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占传统产业总量的80%以上,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结构,就应当是以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同样,浙江制造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制造业,而且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出现。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的主体,在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中分别占97.1%和95.3%,制造业的比重之高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大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4位,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高出5.7个百分点。2002年,  相似文献   

20.
<正> 党的十六大在科学总结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巨大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实现六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转变。第一,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转变。信息产业是推进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以三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000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从信息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