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以创业板公司为样本,以logistic模型构建融资约束指数,研究了公司融资约束、IPO申购情况与创业板企业IPO资金超募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超募率与上市前融资约束程度负相关,否定了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是超募动机一说;创业板市场IPO申购情况对超募程度有显著影响.网上与网下IPO申购偏差越大,超募越严重;网下申购竞争越激烈,超募也越严重.这一结论意味着,通过建立和完善网上与网下IPO申购的制衡机制,抑制机构投资者抬高股票价格行为,可有效缓解创业板高超募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强  张宝 《经济经纬》2012,(2):151-155
作者利用中国创业板市场2009年~2011年200只IPO样本数据,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情绪、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情绪和承销商声誉对IPO融资超募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机构投资者情绪越高,承销商声誉越高,IPO融资超募比例也就越高。为了确保模型估计结果的有效性,这里选取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做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支持实证结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0年12月31日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15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承销商声誉对创业板公司IPO融资超募以及超募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对高声誉承销商和低声誉承销商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发现:(1)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的IPO融资能力更强,能够获得更高的超募率和更多的超募资金,因而融资超募更为严重;(2)承销商声誉与超募资金使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高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的超募资金使用效率,明显低于低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表明高声誉承销商支持公司非效率使用超募资金的倾向更加突出。研究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背景下,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约束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滥用IPO募集资金是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之一。文章以安徽省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IPO募集资金投向管理存在随意变更计划募集资金投向和超募资金的随意使用问题,并对规范计划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和超募资金使用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的不完美常常导致公司融资资金与投资资金的错配,IPO超募的存在为我们研究此情形下公司投资机会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背景.文章选取2008-2010年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532家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是否应当使用超募资金进行投资以及超募资金投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超募资金进行投资存在自由现金流的代理问题,但是具有不同投资机会的公司超募资金使用效率不同,对于具有良好投资机会的公司,超募资金可以改善公司业绩,股票市场表现也较好.文章认为,对于具有良好投资机会的公司,应该鼓励其使用超募资金进行投资,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公司股权融资超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IPO超募融资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超募率公司面临较宽松的融资约束,代理问题诱发超募资金的过度投资行为;低超募率公司投资现金流表现为较强的敏感性,而较紧的融资约束性导致公司的投资不足;股权超募为公司带来了巨额自由现金流,但股权融资的市场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创业板出现的普遍超募现象或成为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严重阻碍.对此,可运用科学市值管理手段化解资金超募难题,从而加速上市公司发展、推升股东价值. 超募资金是上市公司在进行IPO融资时,因发行价格超出预期带来的实际融资额超出预计募集资金的部分.自2009年10月末资本市场成功推出创业板以来,二级市场投资者热情高涨,截至201...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创业板成立以来,新股高超募现象就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分析2009~2011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281支新股全样本,发现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追求高的承销费增加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说明承销商的声誉无法约束其机会主义行为。而风险投资的持股和声誉对发行人的超募程度没有影响。不过,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对高声誉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抑制的作用。此外,审计师声誉和超募程度显著负相关,说明高声誉的审计师显著降低了发行公司的超募程度。  相似文献   

9.
股票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场所,有效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不仅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目标,更是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股票上市这一特殊场景,利用中国1999—2018年A股非金融类IPO企业样本,考察IPO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IPO前,企业IPO后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且该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及IPO超募的企业。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是IPO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两条路径。本研究为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岩  吴芳 《经济管理》2021,(6):84-99
IPO定价问题长期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在注册制落地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科创板引入跟投制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科创板IPO公司的数据检验跟投制度对IPO定价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边界。研究发现,承销商跟投比例越高,IPO发行价越低,表明跟投制度可以抑制承销商抬高发行价的机会主义行为。上述抑制作用在治理水平较高的发行公司中相对较弱。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公司股价增长潜力较大时,跟投制度对发行价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此外,跟投制度能抑制超募资金规模,但为.了补偿跟投带来的风险,发行公司倾向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承销费率。最后,跟投制度有助于提升IPO后的市场绩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承销商与重返IPO表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勇  陈然  魏旭 《经济研究》2020,55(1):164-180
本文以被发审委拒绝后重新申请上市(IPO)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2004—2017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重返IPO的市场表现。理论研究表明,重返IPO可以通过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公司成功IPO,降低IPO抑价率,提升公司上市后股价的长期表现。实证研究显示,与首次申请IPO公司相比,重返IPO公司的抑价率、超募比例、首日换手率及投资者意见分歧程度更低,长期股票回报率更高,表明重返IPO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是重返IPO公司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与理论研究相符。此外,在核准制下首次IPO时因实质审核类问题被否决的公司,倾向于借助有政治关联的承销商来成功重返IPO,但并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这折射出推行注册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郁慕湛 《商周刊》2014,(1):65-65
本次IPO新政以注册制为指向,其中不乏抑制炒新、探路老股转让缓释超募、强化理赔机制等重磅内容,而新政可能带来的A股市场变化和影响,亦成为市场各方热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IPO超募现象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懿 《生产力研究》2011,(3):110-111
主流观点认为,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现象严重。对于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企业来说,数额巨大、没有规划的超募资金使用确实存在较大压力,决策不慎可能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带来较大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市场投资者承受较大损失、社会资源配置失效等问题。文章拟对我国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以后I,PO超募资金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超募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一直处于高抑价和低长期回报状态,出现了IPO初始报酬率高、上市首日换手率高和超募融资比例高等特征,造成了中国A股市场特有的"圈钱市"、"投机市"的怪象。中国A股市场的IPO高抑价现象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中国A股市场新股的抑价程度远远高于国外证券市场。针对IPO抑价现象在国外己经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很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基于非对称信息下对IPO抑价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选取从1990年12月到2012年6月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共2032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表明:胜利者诅咒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在中国A股市场显著适用,代理委托理论显著不适用,而承销商声誉理论适用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创业板市场自推出已六年有余,其中2012年之前上市282家。从前282家来看,整体超募现象在好转,但超募问题仍然没有有效解决。本文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净超募比率前十的股票具体分析,找出其超募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超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特点。基于上述现状,本文利用金融学中基本理论分析超募所导致的危害,并提出几点建议:改善新股发行询价机制、加快创业板市场注册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的步伐,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信息披露,健全监督机制及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成为中国证监会最近两年资本市场创新与改革的重点任务。IPO定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为此,2009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新股定价方面,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淡化行政指导,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新股发行现存问题主要是:定价市盈率偏高;资金超募,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几乎全部超募;询价对象报价整体偏高,还有待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7.
杨坤 《时代经贸》2013,(22):117-117,119
上市公司首发“超募”是我国新兴转轨资本市场上的一个特有现象,而创业板的高超募更是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关注与质疑的焦点。要合理解决首发。超募”,探索其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信息不对称和承销商与上市公司间的合谋共同影响了创业板高超募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创业创新需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IPO的成功发行及其发行体制的改革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的IPO发行体制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调整,在保障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提高资本市场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IPO高市盈率、IPO高定价、高募集资金及IPO抑价等等,影响着资金在资本市场中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有序流动,不利于股票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IPO定价、抑价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新股发行的发行方式、定价制度的历史演变,其次,以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通过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IPO发行情况,重点关注其IPO高定价和高抑价现象,实证分析影响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IPO高定价,高抑价的因素;提出今后一段时间进一步解决我国IPO相关问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IPO的高峰期.本文通过使用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的规模、时间、价格等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境内与境外IPO在发行规模、发行价格、发行时间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商誉风险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虽引发多方关注,但主要聚焦于其经济后果而非成因的探索。立足我国资本市场IPO超募及其引发的资源错配这一背景,尝试从企业上市交易早期挖掘商誉风险的成因。研究发现:IPO超募加剧了企业商誉泡沫的形成,且经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测试后,研究结论不变。IPO超募对企业商誉泡沫的影响主要发生于IPO超募后的第1年,而非IPO超募当年及IPO超募后的第2年和第3年。在管理层过度自信、融资约束较小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IPO超募对并购商誉的影响会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更易在IPO超募后第3年发生商誉减值。研究结论表明IPO超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加剧了溢价并购下的商誉减值风险,存在明显的过犹不及问题。研究为探索我国资本市场商誉风险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优化监管和商誉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