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珺 《现代乡镇》2012,(1):35-36
GDP与CPI增长率差距在缩小中突出平稳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带动100万的就业;全国每年的就业需求达到1200万左右,这就需要中周GDP的增长维持在8%-10%之间。然而,GDP的增长靠的是持续不断地投入,如果投入资源够多的话,可能会降低货币的发行量;如果资源投入不足,就可能造成CPIE涨。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2009,(1):26-26
在近日召开的的央行工作会议上,今年如何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向得以进一步明确。会议强调,央行今年将着力于货币信贷的总量调控和政策引导,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合力,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央行定下了今年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的目标,即2009年以高于GDP增幅与物价涨幅之和约3—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达到17%左右。  相似文献   

3.
股市高涨、货币需求增长减速,对货币政策构成新挑战 由于M2增长率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长率,中国已成为广义货币/GDP比率最高的经济体之一。M2的迅速增长至少反映了两个因素:1、实体经济活动的迅速扩张,以及与之相应的常规货币需求的增长;2、中国储户对金融资产的强劲需求。直到最近几年,银行存款一直是中国储户能够选择的主要金融资产,因为股市、[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9,(48):10-11
【香港汇丰银行2009年10月】在庞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强势回升。这一轮由基建引领的复苏很可能延续至2010年,毕竟铁路和公路等建设项目将延续一段时间。对于我们明年GDP增长9.5%的预测值来说,存在实际经济增长超出预期的可能,这一可能性尤其体现在出口恢复可能早于预期。  相似文献   

5.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初的我国经济延续上年的下滑走势,尔后在一揽子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迅速回升。应该说已经恢复了高速增长,全年GDP增长8.7%,其中四季度增长10.7%,比一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在这一年中,货币政策的力度始终很大,货币供应量M1高速增长,导致了通货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6.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一组数据,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关注;GDP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7.7%,银行贷款增加14.7%,占全年计划的5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长19.6%,比去年高3.7个百分点,从中显现出GDP增速快、投资增长快、外贸发展快,货币供应增量快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箴言     
就货币来说,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储备的数额近年来迅猛增长。继去年初超越日本达到世界第一之后,今年上半年已达1.33万亿美元,接近中国GDP的一半。而按中国经济每年增长10%估算,中国投资于外国货币资产的外汇储备余额,相当于自2002年以来中国GDP增量或经济积累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数据显示,货币供应总比国内生产总值(GDP)跑得快。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2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GDP增长却并没有超过8%。据测算,  相似文献   

10.
从开放条件下的分工、交易和货币的职能出发,对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关系的相关命题进行了分析。1985年~2007年间,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的发展、外贸顺差和FDI的快速增长,以及不良债权增长分别使执行交易、储蓄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大量增加,进而推动货币供应超过GDP的增长而使货币化率持续上升,并使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货币化率的定义就内含了物价与货币化率的负相关关系。由于货币化率和物价受货币量、货币结构、实际经济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1.
张一  张运才 《改革》2016,(4):95-108
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比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创造更多的货币是理解高M2/GDP的关键。中国新兴加转型的经济特征是高投资的原因,高投资是高信贷的原因,高信贷是高M2或者高货币增长的原因。我国较高的"潜在货币"即准货币在信贷综合平衡原则下最终使得信贷与货币增长大于GDP成为现实。根据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计量模型显示影响我国M2/GDP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潜在货币率、信贷货币比率与通货膨胀率。在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直接融资的增加与外汇占款的下降,除非发生严重通货紧缩与或资产泡沫,我国M2/GDP难以有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和央行逆周期的对冲操作完全抵消了贸易顺差、FDI和热钱流入、GDP增长导致的货币超发压力,财政支出扩张在长期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方面都是导致我国货币超发的主要因素。中国式分权和信贷配给决定了我国经济存在货币超发和资金配置向政府和国企倾斜的内生机制。因此,防范货币超发和通胀,关键是要校正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校正金融体系的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3.
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对我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针对国际上盛行的“供给导致”假说、“需求跟随”假说、“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相互独立”假说以及“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假说,利用含有误差修正项的格兰杰关系函数式以我国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检验结果说明若以我国广义货币量(M2)占名义GDP的比例和非金融机构所获取的贷款量占当年名义GDP的比例作为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则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短期内金融深化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其中经济增长会促进货币程度的提高,但对非金融机构获取的贷款量没有影响。长期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  相似文献   

14.
数据显示,货币供应总比国内生产总值(GDP)跑得快。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2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GDP增长却并没有超过8%。据测算,如果按照年初央行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水平:1985~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开放条件下的分工、交易和货币的职能出发,对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关系的相关命题进行了分析.1985年~2007年闻,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的发展、外贸顺差和FDI的快速增长,以及不良债权增长分别使执行交易、储蓄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大量增加,进而推动货币供应超过GDP的增长而使货币化率持续上升,并使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货币化率的定义就内含了物价与货币化率的负相关关系.由于货币化率和物价受货币量、货币结构、实际经济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透过建立利率货币供应量和GDP的VAR系统,以及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GDP的VAR系统,进行GDP的方差分解和GDP对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的脉冲响应函数,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并结合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从中得到我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我国1985-2010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M1与GDP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2与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一结论表明,通过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手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的重要指标,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所认同。本文首先分析各种口径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货币供给量变化对CPI和GDP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简单的结论: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影响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会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是都存在着时滞。  相似文献   

19.
李斌 《改革》2010,(10)
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以来,各口径货币总量对CPI的预测能力明显下降,CPI回升速度显著低于依据历史经验测算出的货币增长对物价形成的压力。这一现象主要与货币供给结构变化有关。从信贷增长与内需在GDP增长中贡献度的关系来看,扩张性政策导致的信贷高增长并未明显超出内需扩张之所需,加之经济增长也并未超出其潜在水平,因此短期内没有产生明显的CPI通胀压力,但经济回升和货币信贷增长推升了通胀预期。鉴于通胀机理所发生的变化,宏观政策需要更多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更多关注预期和环比数据变化以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多运用市场化和有弹性的政策工具实施调控。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不同的货币统计口径下(M0,M1,M2),研究二者的关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M0,M1,M2分别与GDP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宏观上来说,广义货币供给量比狭义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也不能忽略狭义货币供给量与GDP之间的关系。它们也能反映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全面综合考量不同货币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