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前言 近年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落户县域地区,农村金融市场日趋活跃,众多符合监管准入标准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农合机构)作为发起行投资入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合机构间战略投资、向商业银行投资入股等.  相似文献   

2.
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资金来源与旺盛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资金来源不足已成为影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浙江为例,分析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县域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传统银行为主导的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使用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整理得到的2000-2019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内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情况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中西部地区和交通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能够通过资金渠道与产业渠道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即通过促进县域资金回流和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存在溢出效应与协同效应。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接壤县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协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本文为准确把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经济效应,并据此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较大程度上肩负着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成败与否的政策使命,但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多问题,其市场定位、发展理念、治理结构、经营绩效与影响因素等命题亟待有效破解。本文基于山东省部分村镇银行的调研数据,在对村镇银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并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经营绩效与农户贷款行为相冲突;适当提升资产负债率有助于村镇银行改善经营绩效;人才素质是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的地区,村镇银行综合经营绩效反而相对较好(差)。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我国县域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改革过程中,伴随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标准的不断降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形式多样的县城金融机构,如雨后竹笋般涌现出来,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也大举“下乡”,  相似文献   

6.
正伴随着经济新常态和日益加剧的同业竞争,作为扎根县域"势单力薄"的村镇银行,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尤其是不断放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将威胁着村镇银行的生存之本,影响着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是否能够健康和持续发展,关系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工作安排,对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农村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着眼于探讨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从县域金融结构的角度,把金融机构变量纳入传统的经济增长分析模型,并使用2008—2011年浙江省的样本数据发现,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结构更适合于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研究同时发现,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是目前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FDI、固定投资以及对外贸易等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并没产生明显的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不高是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背景下,对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思考,提出了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理念与框架内容,并以吉林省集安市为例,对新时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进行了实践尝试,对于我国其它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建立,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驾马车之一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也在一些地方逐步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中,四川有139个受灾县(市、区)。四川开业的1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在受灾地区,其中6家位于极重灾区、3个在重灾区。汶川地震之后,当地村镇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努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践行“激活县域金融、服务三农”的改革目的。截至2008年末,四川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288万元;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省份,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下,近年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全省56.49%的人口和89.19%的土地都在县城,县域经济成为辽宁省经济的重中之重。2006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7.6%,县域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2.
县域金融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有助于弥补县域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探寻了村镇银行在支持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国有大行纷纷撤离县域,一些留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存的多,贷的少,成了农村金融的"抽水机"。而作为新的增量供给机构,目前已设立的村镇银行经营状况如何?它们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带着问题,记者深入走访了多家村镇银行。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概述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自2006年以来,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均是独立企业法人。在地方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多方努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地区农村资金实现了部分回流,  相似文献   

15.
村镇银行作为城乡二元结构下小微金融机构,对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金融平衡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其经营业务的逐步深入,村镇银行的深层次发展面临诸多障碍,急需针对村镇银行“三农”市场定位,构建适宜其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村镇银行在数量和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其自身的信贷资产结构优化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作为新型地方性小法人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近几年遍地开花,发展态势总体较好。然而,无论是从自身市场定位视角审视,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村镇银行在数量和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其自身的信贷资产结构优化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桂红  张艳 《农业经济》2005,(12):35-36
从经济总量上看,全省77.6%的人口和97.9%的土地都在县域,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8.1%,全省的经济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2003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4.5%,县域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33.8%,县域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在一、二、三产业中,全省几乎全部的第一产业、一半以上的二、三产业增加值是由县域提供。从人均指标来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03年,县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出口额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1.6%、35.8和37.4%,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只是全省人均水平的57%。因此,县域的整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新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扎根边疆,充分发挥小机构“灵活、简便、快捷”的优势,寻找工作窍门,为兵团农六师、广大农户及小微企业提供特色化服务,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支持“三农”的探索中,对村镇银行的作用和使命进行了精彩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为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中央财政近日拨付2012年度县域金融机构涉农增量奖励资金20.9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惠及18个试点省区3307家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镇金融出现了金融机构服务方向不明、县城内的贷款紧缩、村镇金融市场存在空白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村镇融资正规渠道不通畅,村镇居民贷款难等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为缓解上述问题应采取把农村信用社变为由农村各种主体入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功能、建立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结合的保障型农业保险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