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阐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现状,分析其产业发展的不足,进而在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内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差异水平,并探讨其耦合优化路径。研究方法: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研究结果:(1)生态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市区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高,县域则相对较低;(2)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市区多为环境滞后性阶段,县域则处于经济滞后阶段;(3)耦合度空间分布以湖滨地区为核心以圈层形式呈现向外逐渐递减趋势;(4)经济滞后区域应选择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策略,环境滞后区应选择适应性管理与生态屏障区构建策略。研究结论:基于资源与经济同步优化策略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均衡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选择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自然资源占有量等5大类8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2005-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工矿用地扩张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区域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点扩张驱动力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占有情况、社会工业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28个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县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并对影响综合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原有经济基础、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区理论发展和实践模式及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服务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方法。并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指导思想与目标、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方法,分别从地理区域、经济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构建了区域生态产业体系和具体的项目结构,设计了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总体框架和产业积聚模式。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庐山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三处具有世界级地质旅游资源的景区.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划分的原则,将本区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庐山地质旅游资源群、龙虎山地质旅游资源群和三清山地质旅游资源群.这些地质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稀有性、互补性、美学价值高的特点.并提出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周边经济区生态畜牧业空间格局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采用区域生态系统发展战略分析法和以空间格局优化为核心的景观格局规划模式,在对鄱阳湖周边经济区畜牧业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细致的综合评价;制定系统完善、科学实用的草滩湿地畜牧区等5个区功能分区方案,确定区域畜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解决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于2009年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系统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实施中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的问题,实现区域规划目标,2010年11月上旬,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联合江西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开展了  相似文献   

9.
进行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分析是构建良好地域经济结构的前期工作。本文从生产力构成三要素出发,构建了县域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测评体系,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为承载力较高、中等、较低、低四类县域,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以此促进生产力诸要素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进行合理安排部署,逐步形成鄱阳湖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GDP与货运周转量和物流产业产值与GDP三个角度进行定量分析,实证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带动作用,对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物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评述的基础上,论述各种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和危害性,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进而提出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近几年鄱阳湖湖口区段水质水量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水利枢纽调度运行方式,量化工程建设对湖口区段水质水量的动态影响,并就工程建设对湖口县饮用水水质水量、外湖渔业资源、湖口区段河道边坡等生态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分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的弊端,研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办法。研究方法:理论模型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优化了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社会整体福利损失,实现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研究结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是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调整和修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构建城市化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特征,借助均方差权值法和协调度模型研判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发现:(1)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均呈现递增的时序演变特征,土地城市化的演进速度更快;市域人口城市化差距逐渐扩大,离散程度逐渐缩小;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异和两极分化现象相当明显。(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两者的耦合度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递进式时序演变的规律;空间格局上表现出市域协调发展等级极化现象明显和城市化发展类型以土地城市化滞后型为主的特征。(3)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及两者与协调度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协调度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针对区域内各城市所处的城市化协调发展阶段和状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功能区的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和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现代化发展中的生态地位,重点探讨了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路径,提出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化发展应以发展林区生态经济为基础,以保护、修复和提升林区生态功能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谋求林区合理物质需求和生态需求"双赢"为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