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影响中国绘画的主导理论:即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六法论是南齐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对国画作品分析鉴赏评定的几个方面;书画同源论是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南北宗论明代时期著名的画家董其昌他以禅宗理论为依据提出的.  相似文献   

2.
乔海明 《魅力中国》2013,(34):59-59
任伯年绘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能从前人优秀的绘画传统中吸收造型的经验,更能大胆地借鉴西洋画的素描写实因素,将之融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之中,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摆脱了明清人物画“千人一面”、“陈陈相因”的陋习。  相似文献   

3.
明代花鸟画家徐渭,一生坎坷多变,从出生一直到他生老病死,命运都在不停地捉弄他,一生之状如他诗中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开写意花鸟画一代新风,是大写意体派的真正确立者。徐渭的花鸟绘画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不拘物象,而重生韵”,笔墨的巧妙运用是徐渭绘画的特点。徐渭的存在使得明代画坛生出了耀眼的光彩,由于徐渭的存在,中国的水、墨花鸟大写意体派得以真正的确立,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姜云 《魅力中国》2013,(10):94-94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颇多,风格面貌呈现出多样化。具有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的特征。整体地观察中国历代之绘画,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所呈现的大多是委婉雅丽、萧疏淡雅之情。画中通常用笔柔和。情调委婉。此种审美倾向尤以宋以后的文人画为显著。其中弥漫着一种以阴柔美为主导的气息。因此从绘画欣赏这个角度来讲,主体创造的观念不同,决定了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风范、程式以及样式。  相似文献   

5.
侯青青  张充吕 《魅力中国》2014,(24):107-107
齐白石是近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拥有高超的绘画技术。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具有独创性的风格,并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他将民间的绘画艺术融入文人画中,表现出“俗”与“雅”的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本文首先对“俗”与“雅”的哲学渊源进行了阐释,其次对齐白石绘画作品中“俗”与“雅”体现进行了说明,最后叙述了齐白石绘画作品中“俗”与“雅”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绘画创作的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郝文新 《魅力中国》2013,(8):339-339
本文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说起,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的“三美”理论,分析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分别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鉴赏评价。  相似文献   

7.
李维学     
李维学,号闲翁,194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研究会会员、黄骅市美协主席。绘画作品十多次入选由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大展,并有获奖和出版,作为中关文化交流,作品《塔尔寺印象》和《时尚》,两次入选由中国美协在美国举办的“当代中国水彩画展”,分别在1991年1993年赴美国旧金山南海艺术画廊展出。巨幅国画《徐福东渡》被河北会堂收藏[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田金 《魅力中国》2013,(23):120-121,130
儿童绘画从题材的选择、绘画的造型、对画面的组织和排列、色彩的运用和绘制技法来看.具有浓厚的稚拙性。稚拙性才是儿童绘画作品的总的特征。稚拙性不等于艺术,但也具有美的特性,称之为“稚拙美”。儿童绘画的稚拙性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任何人都是无法使儿童超越这一阶段的。因此,儿童绘画在引导方面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9.
卢金哲 《魅力中国》2010,(6):293-293
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称作“语言”,不同的门类,有其不同的语言。艺术家的绘画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绘画语言的形式、发展、变化取决于艺术家个人对自身、对世界的主体认识与价值态度的更替,以及审美观和知识结构的差异。绘画语言在绘画创作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黎 《魅力中国》2014,(9):98-98
如今,随着学习绘画儿童数量的增多,儿童绘画的艺术价值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深思。程序化的教条已经让儿童绘画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儿童绘画教育需要的不是“教艺术”,而是需要美术教师启发并肯定儿童清晰的自我意识,从而让儿童艺术自由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当今儿童绘画教育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儿童绘画教育的关键在于艺术价值的培养,并非对客观事物再现的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吴威 《理论观察》2008,(2):116-117
当前高校基础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绘画技法语言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应针对学生个性气质对绘画技法的影响和常见绘画技法“问题”与个性化的绘画技法语言两者问潜在关系入手,应尊重学生个性气质,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跟踪分析,加强针对性地引导;克服绘画创作和教育中的急躁情绪,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等,为高校基础美术教学工作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2.
青苗 《魅力中国》2011,(2):266-266
一直以来人们总喜欢用“画如其人”来将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者本身联系在一起。本文试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画品与人品入手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燕飞 《魅力中国》2013,(25):57-57
《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一部专论山水画创作的著作,作者石涛是清初有名的画家与绘画理论家。画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革新精神,挑战了清初被称为“正统”的“四王”程式化的绘画主张。《画语录》中,作者肯定了“我”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即作画者的内心,强调发挥作为绘画主体的画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文主要就这一观点做一系列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写朱六成,很早就有想法。朱六成是我国著名画家,歌唱家,被人们称为歌坛奇人、画坛怪杰。著名作家刘小放说:“朱六成是人,不是神。从他的画作中完全可以读出朱六成的性情,他的画品完全是他人品的再现。”我国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贵德先生评价朱六成的画作:“无拘无束、无法无天。”茶余之间,只见朱六成笔不离手,铺纸泼墨,似海涛汹涌的一幅《醒狮图》跃然纸上。他画狮寓意之深,意境之远,已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他用画笔启迪人,用心灵感化人。  相似文献   

15.
李雪玲 《魅力中国》2011,(2):255-255
在“影像时代”的今天,很多艺术家在绘画中自由地吸纳了其他媒体领域(电影,摄影,评论,剧场,商业等等)的能量,同时把空间透视,图像叙事,社会生活现实重新召唤回绘画当中,大大的拓展了绘画在未来的生存空间,对新一代的当代画家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彦月 《魅力中国》2014,(22):208-209
读画在学习绘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绘画是眼、脑,手相结合的活动,读画是其中眼和脑互相作用的部分。多看多比较才能提高鉴赏能力,审美欣赏水平。更好的促进绘画实践。“眼高才能手高”,盲目缺乏理解,认识的练习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在实际绘画学习中,必须重视读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仪礼·丧服》篇记录了周代丧服制度的基本内容,而“为人后者”之服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丧服》经传虽然对“为人后者”之服着墨不多,却能烛照出周代宗法制度的一些重要特点,如重父权、重宗子、重尊者等等。  相似文献   

18.
李仕羽 《今日重庆》2014,(1):116-119
2013年11月,随着“巴风”个人绘画艺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9.
邹宇 《魅力中国》2012,(32):16-16
宋代绘画亦被称“百代标程”。在宋代,山水、人物、花鸟的分科全部完成,中国画诸多艺术主张均滥觞于宋。宋代绘画在确定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但是绘画,就画学教育也是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0.
王春玲  黎青 《走向世界》2014,(41):94-94
近来看到一篇关于丘吉尔的文章,他的一幅以兰花为主题的油画《迷失》2012年拍出75万英镑的高价,这才知道作为著名政治家的英国前首相还有着出色的绘画天赋。用丘吉尔自己的话说,绘画是“为了得到真正的快乐,避免烦恼和脑力的过度紧张。”从他的文章《我与绘画的缘分》中,可感受到他对于油画的痴迷和在创作中享受到的快乐。丘吉尔把绘画视为一种美好的消遣。他作画时不需要过度地消耗体力而又能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