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提升企业效率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2014-2018年的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效率的主要衡量指标,从多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程度.研究表明:企业杠杆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而在国有企业则呈U型,且影响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2.
从微观层面检验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展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融资约束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性越大,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越大。全要素生产率与融资约束存在替代关系,融资约束的负作用仅在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呈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抹平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在内资企业和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交互效应更强。内资企业更能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抹平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负向影响的作用,但该抹平作用仅在内资出口企业中成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DEA方法计算企业集团背景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检验了股权结构、终极所有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曲线关系;股权制衡程度、最终所有者现金流权的提高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权分离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保持适度的股权集中和制衡,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制造业服务化显著影响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通过测算制造业各行业的服务化水平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制造业2003—2016年的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制造业服务化对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门槛效应;进一步地,制造业行业内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将强化制造业服务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运用SBM-ML方法测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创新投入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小幅上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拉动作用明显。常住人口规模对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人才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创新投入与城市技术进步指数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表明政府短期投资能促进城市科技创新,长期投资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其自生能力提升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基于会计核算等式,研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作用机制。运用2008—2021年中国240家汽车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自生能力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在机制分析中,发现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提高企业自生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作用效果显著低于民营企业;中游和下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作用效果显著低于上游企业和汽车芯片生产企业。为有效增强企业自生能力,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7.
以2008—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讨客户集中度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机制,并考察货币政策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银行信贷会随着客户集中度的上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关系;且这种倒“U”型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敏感性更强。研究丰富了供应链关系对银行信贷影响方面的文献,为企业加强供应链关系管理提供了借鉴,并为认识货币政策在企业融资行为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供给视角,选取2008—2012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企业规模、借款比例和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之间存在 U 型二次曲线函数关系,而商业信用需求与供给之间是倒U 型二次曲线关系。货币政策越宽松,企业商业信用需求越低,商业信用供给越多;地区信任度越高,商业信用需求越大,商业信用供给也越多。此外,将样本按照地区不同划分子样本再次检验并加以对比,因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同,结论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8—2020年沪深A股服务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与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且这一影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另外,对处于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的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规模经济效应是数字化转型作用于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05-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改进的LP方法,首先分行业估计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广义倾向评分匹配法(GPSM)分析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内源及外源融资约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内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外源性融资约束的下降对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调研浙江民营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家政治身份对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家政治身份有利于民营企业获得商业信用融资,并能降低商业信用融资成本。同时还显示,企业经营年限的延长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对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产生正向影响,而市场竞争不利于民营企业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及降低商业信用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折旧税蔽效应和沉淀效应的产生过程及经济本质,运用折现模型估算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中折旧税蔽效应和沉淀效应的大小,发现固定资产折旧的融资效应与折旧率之间呈“倒U”型变动,存在最优折旧政策使折旧基金产生最大的融资效应。并且比较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和日本、德国的折旧率水平,发现我国长期较低的折旧率水平限制了企业的自我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会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并通过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是多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非线性的,并有异质性表现。以200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的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现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增加R&D投入等路径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应优化和完善人口、教育及劳动政策,积极发掘和创造人口红利,以弱化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消极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依赖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转向利用技术红利的创新驱动,进一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4.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文章运用经验数据和实证检验分析了对外贸易、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倒U型影响,主要源自于进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与此影响相反,进出口贸易对综合技术效率呈正U型影响。劳动力转移可以显著提高综合技术效率而对技术进步具有直接负面效应,但通过推动对外贸易进而提高技术进步的间接促进效应不应被忽视。随着技术势差的缩小,通过对外贸易等渠道获得技术溢出的效应日趋减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转变为主要依靠自身技术研发和制度创新,同时应注重进一步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0—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市场竞争对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竞争强化了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以及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小,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弱于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6.
创新体系包含企业、市场与政府等多个主体,市场、政府两类制度主体及逻辑共存于中国当前的转型期。市场化制度经常被视为高效、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动力的关键基础,但是在创新领域中亦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吸收能力会影响企业对制度环境的适应与响应效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市场化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二者关系,外部融资则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制度环境优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市场化,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因企业而异,改善融资环境也不能一味地消除外部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17.
以2009~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成本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本地任职这一特征增强了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成本的抑制作用;规模越大的企业越能增强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成本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2012年—201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审计意见、会计信息质量与商业信用融资三者的相互关系,检验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的中介作用,并深入分析该中介作用是否受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审计意见对商业信用融资与会计信息质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商业信用融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审计意见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市场竞争度正向调节会计信息质量对商业信用融资的作用。论文进一步发现,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审计意见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能否提高企业生产率?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企业国际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财务绩效等微观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财务绩效影响不显著。短期内国际化战略未提升直观可见的企业财务绩效,但企业不应过分看重眼前得失,国际化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生产率提升一方面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契合当前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20.
市场竞争力、国有股权与商业信用融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融资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有效替代机制,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但不同特征的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难度却存在显著差别。利用1998~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股权对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且两种影响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市场竞争力对企业获得商业信用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国有股权的作用相对较大。结论说明,国有股权对获取商业信用融资有隐性担保功能。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和所有制歧视问题,不能简单依赖于商业信用融资的替代作用,而必须进一步弱化政府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