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为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部署,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6月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的公告》(简称《公告》),提出自2022年7月1日起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公告》明确,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退税减税规模历史空前,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公告,明确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实施力度有关政策。退税“红包”将退达到哪些企业?如何确保政策落地落实?记者就此采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企业。  相似文献   

3.
<正>《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以下简称39号文)规定退还部分增量留抵税额。《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4号,以下简称14号文)进一步加大了退税力度,对小微企业和“六大行业”实行存量留抵税额和增量留抵税额全额退税。基建行业投资规模大、期限长,项目建设期存在大量的进项税额留抵,在适用留抵退税政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关键举措。近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等政策安排,为稳定经济基本盘、保障改善民生和应对更大不确定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2016年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2019年大规模降低增值税税率,近年来继续深化增值税税制改革,逐步探索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覆盖面和退税力度。实施全面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可以优化我国营商环境,提高企业活力,也是建立现代税制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目前增值税留抵退税实务中存在的骗税案件频发、地区间财政收入与退税负担不匹配等问题,提出了推动增值税留抵退税长效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9年4月30号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有关事项的公告》,扩大至全行业的增值税期末增量留抵税额退税拉开帷幕.公告中对申请留抵退税的纳税人标准、增量留抵税额计算方法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但是未明确指出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实务界与学术界对此未形成一致结论,而对于大部分纳税人来说这是新业务,暗含...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5月24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6月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其中,对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等提出具体要求。按照湖北省人社厅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武汉市人社局立足保用工促就业,积极推进有关政策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注重加强对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吕红 《财会通讯》2021,(18):171-176
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是我国深化增值税改革的政策之一,文章首先分析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然后以案例方式说明一般纳税人留抵退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最后探讨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期对实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留抵退税退还的留抵税额会计处理主要采用进项税额转出法。该法操作简便易行,但在留抵退税事项税法性质认识、留抵退税资金转回过程核算监督等方面存有不足。为此,本文以增值税暂行条例为依据,以权责发生制等基本会计原则为理论基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留抵退税转回法,并举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声音     
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措施。如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1月25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相似文献   

11.
《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明确了增量留抵退税优惠政策.本文介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行业的特点,并从抵扣进项税时间、预缴税款时间和纳税义务时间规定,归纳得出两大行业享受增量留抵退税的必然性.同时,从先进制造企业建设期投资和产品销售退回两个维度,分析其退税机理.接着概述了公共基础设施运营单位取得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12.
动向     
《财务与会计》2014,(4):5-7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意见》对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指出要加大财税支持。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对文化服务出口、境外投资、营销渠道建设、市场开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3.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实现宏观调控的关键手段,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通过大规模全行业推广,引领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文以2013~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作为冲击时间点,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增值税留抵退税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政策能够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与成长期企业中更为明显。渠道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融资约束与“短贷长投”的调节作用。基于此,针对增值税留抵退税改革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留抵退税政策后续完善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执行以来,企业待抵扣进项税由远期不确定收益直接变成了现时存款,引发了众多企业对涉税业务的思考。公交企业作为民生公益企业,营收少、支出大,财政补贴多,对税收政策的敏感度较高。本文就公交企业留抵退税存在的问题,对其涉及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事项进行分析,提出公交企业强化税收管理的建议,以期合法合规降低企业税负。一、公交企业留抵退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时事观察     
新闻事件中央财政今年安排35.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以来,根据国务院总体部署,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积极采取和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今年中央财政预算还将安排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据《人民日报》8月20日消息  相似文献   

16.
一、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铜峡市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政府投资工程的决算审计的支持力度,为工程决算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5年,市审计局运用《神机妙算》工程审计软件,共审计基本建设工程项目63项,审计总金额1.1亿元,核减投资1432万元,为市府节约支出增加财政收入1432万元。  相似文献   

18.
《广西会计》2003,(7):42-42
20 0 2年 12月 5日 国税发 [2 0 0 2 ]15 2号近接部分地区反映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后 ,生产企业出口的视同自产产品是否纳入免、抵、退税管理 ,要求予以明确。经研究 ,现通知如下 :一、生产企业出口的视同自产产品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 [2 0 0 2 ]7号 )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的通知》(国税发[2 0 0 2 ]11号 )有关规定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生产企业出口的视同自产产品是指《国家税务…  相似文献   

19.
业内动态     
《中国中小企业》2012,(10):11-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八项政策措施。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准确及时退税。  相似文献   

20.
受客观市场环境变化因素、购买销售时间周期因素,以及税收制度设置因素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涌现的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围绕增值税留抵税额贯彻实施退税政策,具备着扎实且充分的理论逻辑,且主要受消费型增值税基本性质因素、税收制度公平性原则因素以及国际通行管理因素影响制约。在退税政策实施过程中,具体发挥的影响效应具备多重性,其能够促进企业显著增加资金流量,降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业务开展过程中支付的资金成本水平,支持类型多样的市场主体长期持续控制保持稳定状态;其指向财政税收数量在短期之内能够导致幅度显著地变化,但是,在中长期看则不会出现显著改变。其指向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过程施加的影响改变作用,则要参考政府收入与企业经营收入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而具体加以确定。本文主要围绕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应用及管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