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黎明  何子利 《商业会计》2012,(19):31-32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概括性地指出了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等问题,但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既有生物资产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理论界对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匮乏,使渔业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存在一些困惑。在水产养殖企业不断涌现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核算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公益林生物资产生态效益会计核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瑜  章新蓉 《商业会计》2011,(15):55-56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生态效益应该及时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为适应这种需要,《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生物资产准则)增加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类别,并指出其主要功能是防护和保护环境。公益性生物资产尽管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但新会计准则只是对公益性生物资产在确认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收获与处置等方面做出了概括性规范,并未对其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价值计量和会计处理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因此有必要对公益性生物资产经营企业的主要会计业务,尤其是生态效益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公益性林木资产为例,对公益性营林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冯雯 《中国市场》2013,(34):125-12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不论是国内消费还是出口创收,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资产这一概念与农业相关且密不可分。本文围绕我国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首先对生物资产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其次对影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再次对中外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进行对比;然后分析我国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最后对我国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研究比较完善的是林业资产,畜牧业资产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不同的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的生物特性,同一生物资产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也具有不同的生物特性,奶牛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收集的奶牛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资料以及相关的材料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不同的计量方式的运用的相结合,奶牛生产性生物资产被提出会计计量模式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生物学和农业经济理论对生物资产的分类提出新的设想:生物资产包括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说明把微生物纳入生物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的必要性,并对其会计计量模式进行探析,这对于深入研究和完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生物资产》准则明确提出了生物资产的概念,并对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收获与处置和披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本文拟对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进行探讨,由于生物资产具有特殊性,不仅具有一般资产的特征,还具有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点,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类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般难以取得,因此生物资产准则规定通常应采取历史成本对生物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有确凿证据证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采用公允价值对生物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相似文献   

7.
尉然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88-190
资产的定义不同,反映资产的属性不同,资产的属性不同,其计量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存在一致性、相关性。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应对资产定义重新进行修正,并选择恰当的会计计量模式进行计量,以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物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国内外的生物资产准则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涉及计量模式、减值与跌价准备处理以及披露等方面,以期加深大家对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生物资产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并对我国当前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做出了探讨,最后阐述了中国林业类上市公司已经具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并以ABC林业为例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0.
论资产计量     
本文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的本质、会计的目标等方面对资产计价进行了探讨,认为,资产难以全部采用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根据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两类: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与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前者可以采用价值计量,后者则必须以成本计量,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会计的目标。最后,本文分析了计量属性在资产中应用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在最新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共包括五章二十一条,提出了生物资产的概念,并对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提出了用历史成本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数据资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和争夺,但数据资产究竟应该如何计量。文章研究首先从数据资产是否应该用资产类科目计量进行辨析,再依据相关会计原则和计量法则对数据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后续计量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强调了数据资产的重要性,会计语言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计量才能如实反映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又从商业伦理的角度来试论数据作为资产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基本概念“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简称“150养猪”,是近年来为推动生猪标准化养殖而推广的科学养猪新模式。发展条件“150养猪”规模适中,操作简单,节省劳力,适合以农户为单位的生猪标准化养殖。  相似文献   

14.
煤矿塌陷区对地质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煤矿企业不仅要通过塌陷赔偿费对塌陷区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同时煤矿企业还通过造地还田、植被恢复两种途径解决煤矿塌陷区的生态灾害,这就形成了生物资产。笔者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对煤矿塌陷区生物资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收获与处置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以此提高煤矿企业对塌陷区进行生态恢复的积极性,同时使煤矿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张玮 《现代商业》2011,(8):200+199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并分别就三大类生物资产的定义、包含内容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分别进行了规范。但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则只对生物资产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作出规范,没有提到公益性生物资产。笔者认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出《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方式,更加具有小型农牧企业核算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针对性。为此,笔者草拟本文对小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论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不仅明确了生物资产的定义,改变了以往对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思路,而且首次全面系统地对生物资产这一特殊领域进行了规范,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就该准则中对生产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主要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等内容,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会计业务,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资产减值准则与税法中企业所得税处理差异做出比较和分析,有助于企业遵循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8.
《生物资产准则》在林业企业中应用明确了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了林业企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充分披露了林业企业的生物资产信息。林业企业在应用《生物资产准则》时存在生物资产确认及计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生物资产自身、《生物资产准则》设置、林业企业实施准则等方面造成的。要让林业上市公司进一步实施《生物资产准则》,国家应提高生物资产化,完善《生物资产准则》,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促进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区分为两类,即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不满足上述要求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者简称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者简称按成本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两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会计处理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确认损益。根据会计准则判断只有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涉及到损益的确认.而损益的确认又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相关事宜,同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还涉及到流转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的生物资产准则中,第一次提到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确定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概念、成本构成等内容,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如何计量。通过分析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含义、特征及确认,对比分析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资产价值计量方法的具体应用程序和优缺点,对收益法进行改进,提出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以期能够科学准确的测算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