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经济生态问题及农牧结合的特征,在政府对\"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的最短期限即将届满的情况下,应用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果因国家减少退耕补贴,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基于自己的利益与生存需求是否愿意继续退耕的迫切问题。结果表明当国家降低补贴标准,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不愿意在原退耕的基础上再退耕。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带农户继续退耕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坝上四县为代表,通过农户实地调查,应用定性描述和二元选择模型(Logit模型)定量估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继续退耕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农户基于生存与农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继续扩大退耕的可能性很小;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是否有男孩、户主是否有特殊技能、耕地资源数量、种植业收入、打工收入. 相似文献
3.
4.
退耕后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01年国家全面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后劲不足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以位于阴山北麓的典型农牧交错带地区——四子王旗为例,在分析农民生活贫困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城镇化步伐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退耕补贴是维持贫困地区农户消费水平和维持生活消费的重要收入来源,首轮退耕还林补贴到期是否影响了退耕农户的消费是亟待探究的关键性问题,但鲜有研究对此进行探讨。方法 文章基于河北与四川8个贫困县831份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利用PSM-DID模型估计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消费水平和结构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组间差异分析和分位数回归来探究退耕补贴到期对异质性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 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总消费、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影响系数分别为-0.091%、-0.087%、-0.097%和0.030%,贫困农户和低、中消费水平农户受到退耕补贴到期的较大影响。结论 退耕补贴到期对样本农户消费水平产生明显负向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户消费结构改善。贫困农户相较于非贫困农户、低中消费水平农户相较于高消费水平农户更易受到退耕补贴到期的负向影响,为帮助提高贫困地区农户消费水平,维护脱贫攻坚成果,该研究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新要求。简介了FAO土地 可持续 利用的评价原则及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动态,在总结国外成功模式与国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讨论了21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可持续利用用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农户退耕还林参与行为视为动态的过程,从退耕程度高低和退耕时间早晚两个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基于农民收入增加的退耕还林政策优化提供决策参考。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利用多项内生转换模型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的估计结果表明,就退耕程度而言,退耕程度高会显著地提高退耕农户收入,但退耕程度低则会显著地降低农户收入。表现在于基于反事实假设,退耕程度低和程度高的农户若选择不参与退耕,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上升8.50%和下降15.56%。就退耕时间而言,与未参与退耕的农户相比,参与退耕时间早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不明显,但参与退耕时间晚的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显著减少。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退耕时间晚的农户若选择不参与退耕,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上升6.66%。因此,可以采取激励退耕程度低的农户扩大退耕规模,延长退耕时间早的农户补偿年限及提高补贴标准等方式,继续巩固已有退耕成效,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农业如何持续发展是一大难题和迫切需探索的问题。针对农牧交错地带典型地区内蒙古武川县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生产潜力对比分析角度,提出部分退耕种草养畜,实现农牧高效结合,同时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0.
高寒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草原畜牧业增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逆境,荒漠化趋势严峻。做为区域重要生产部门之一的草原畜牧业赖以存在的草原已成为一种濒危资源,比耕地资源更为稀缺,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耗竭利用方式已刻不容媛。本文论证了区域草原畜牧业饲料供给中农副产品的重要地位;提出通过预期收入增加、构建投资激励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集成曲线估计模型和灰色数列模型,研究耕地总量在1983-2006年间的变化过程以及在2010~2020年间的变化态势,分析政府行为在耕地总量减少中的责任和在保护耕地中的作为.研究结果:2020年耕地总量可能低于新的耕地红线,政府对耕地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