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非经贸关系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中国已经与53个非洲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在47个国家投资设立了480家企业,非洲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但双方在产品档次和结构、收支状况、贸易平衡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抓住非洲经济复苏的契机,用心开拓市场,中非经贸关系必将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与155个国家1995年~2009年间的进口数据,以引力模型分析中非贸易特征。在模型中引入两个与中国对外贸易紧密相关的制度变量——是否承认"一个中国"和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来考察政治因素对于中非贸易的影响,并将非洲国家分为资源丰富国、沿海资源贫乏国和内陆资源贫乏国三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于资源丰富国具有显著的过度进口倾向,而对于沿海资源贫乏国和内陆资源贫乏国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口不足。这一结论可以为中国政府旨在改进中非贸易而提出的"扩大中非贸易规模并优化贸易结构"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下降,表现为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低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缓慢。除了通常所知道的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之外,本文认为,导致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不显著;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对贸易促进作用不明显;制造业水平偏低对贸易的制约作用。了解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有助于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密切及其影响的扩大,国外对中非关系的关注和研究也日益升温,其中有着许多的批评声音,由此形成了"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援助威胁论"等。国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中非贸易结构不尽合理、中国企业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还不够、中国的援助可能会增加非洲的债务负担、支持"无赖"国家和带来对西方国家来说不公平的商业竞争等方面。中国在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时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与磨合将会增多,中国必须在坚持自身利益和获得外部世界的理解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5.
对外经济贸易将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促进国家间相互贸易,通过贸易促进各个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种贸易方式,帮助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加入到国际潮流之中。本文针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应对当前现状及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10月创建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不仅全面深化了中国同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关系,而且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新生力量。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和非洲经济都面临转型,这给中国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提供了发展机遇。然而,非洲局势的动荡、投资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国内投资者对非洲文化和法律法规的不熟悉等因素都给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带来重重挑战。应对投资非洲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不仅需要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陶红军  赵亮 《全国商情》2007,(2):110-111,105
非洲国家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造成了非洲国家国际收支逆差、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隐性失业增加、农业生产不可持续等问题。引起非洲国家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外在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设置的关税、非关税壁垒、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垄断以及非洲国家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的瓦解;内在原因在于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环境较差。笔者认为改善非洲国家农产品贸易条件可以采取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开展特色农产品贸易、警惕国际援助的转移收入效应的陷阱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可能存在差异,鲜有文献同时考虑这两方面差异。总体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贸易促进效应。时间维度上的结果显示:我国OFDI的贸易促进效应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说明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空间维度上的结果显示:我国OFDI对低收入国家的贸易促进效应要显著强于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对亚洲国家的促进效应强于欧洲与非洲国家。另外,前述倒"U"特征在欧洲、亚洲、非洲样本中均存在,但在非洲,上升趋势似乎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贸易保护和歧视政策正成为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维持自身产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借口”,同时又构成国际社会极力拒绝贸易保护主义和主张公平交易的话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前行。但不容否认,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如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各种贸易争端依然存在等。本文提出了关于化解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推动多边经济体和谐发展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非洲有众多华人私营企业,其发展对中国以及中非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华人私营企业由于家族式经营、规模小等原因而存在管理、人才、继承、融资等方面的问题,非洲特殊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商业环境也对其经营构成消极影响。对此,国内相关部门和驻非机构可在宣传、组织以及培育和发展相关咨询、中介机构等方面提供帮助,并做好引导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非洲远隔万水千山,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产生各种差异,但交通合作为中非建立了一条现代"郑和之路"。大力发展中非交通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23年时值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并提出正确义利观十周年。过去十年中,习近平在多种场合提及或详细论述正确义利观,基本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正确义利观的内在逻辑是义利合一、义利转化、义利平衡、以义为质。正确义利观为观察我国对非洲政策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说,我国对非洲政策经历了重义轻利、互惠互利以及义利兼顾三个主要阶段。这种变化是最高决策者理念、国家实力和中非关系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中非关系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力地驳斥了某些西方国家“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诬陷中国的言论,有助于提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外交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非旅游合作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机制的保障下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征程。作为非洲极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国,毛里求斯的旅游产业体系成熟、外向度高,对研究中非旅游合作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聚焦毛里求斯入境旅游市场,基于近十年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对该国入境游市场规模、结构、经济贡献度、产业竞争力与中国客源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研判,针对其市场现状从产品优化、环境改善、设施完善、服务提升、营销传播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为中非旅游合作的提质升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问题、成因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取得了快速增长。但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不牢、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存在总体发展规模相对滞后、贸易商品集中于传统领域等问题。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中国与非洲石油合作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投资与贸易并重,在民生领域扩大投资以换取合作及与当地企业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老武 《大众商务》2007,(1):41-41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顺利召开,国内民间资本迅速掀起了一股去非洲投资兴业的热潮。为此本刊选取了一些本小利大、操作性强的项目,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服务贸易体制转换与其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其服务贸易的制度安排休戚相关。俄罗斯经济转轨后,在服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的制度安排,使其服务贸易在波动中前进发展,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俄罗斯服务贸易体制转换产生积极发展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期中非互利友好合作关系更上一层楼的应有之举,借绿色“一带一路”内涵及外延,循T字形绿色治理模型下国家内外治理经验与实践双向联动的内在逻辑,以国内治理经验为突破方位,探析国外治理实践的非洲向度。绿色“一带一路”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治理体系路径,需重点探讨何为可能的逻辑支撑、何以可能的突破方位、如何可能的实践探索,其涉及前提、过程和结果的系列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生成可能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9.
建立完善的食品标签制度将会有利于我国的食品出口,有效减少国际贸易争端的发生.对此,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中国在此领域起步稍晚,因此存在一些立法不完善以及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同时,和发达国家的规定及国际通用标准规定不相一致,这些都将有可能引发中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争端,并为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带来障碍.  相似文献   

20.
非洲区域一体化方兴未艾,加强区域内部贸易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是非洲最重要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之一,它在加强内部贸易方面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但由于多种原因,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显著。加强内部贸易将是非洲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一项长期工作,中国企业可以参与这一进程,利用其中机会,但须认清现实问题,努力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