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鹤子  原野 《科学决策》2007,(8):61-61
本刊讯:由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生态现代化战略论坛2007年8月3~5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生生不息,为何有些地方能否持续数年不衰,有些地方则贫瘠甚至荒漠化严重。那么建立生态社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本期专题我们借力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组织了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亚宁 《东北之窗》2010,(Z2):45-47
1月30日,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称,中国的现代化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了"初等发达水平"。网友在网上一片质疑,我们是不是"又被现代化了"。  相似文献   

4.
《沪港经济》2013,(1):33-33
2012年12月8日,"现代化:中国与世界"高端学术论坛首届国际学术会议"马克思与现代化",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该论坛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上海交大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高宣扬、丰子义、童世骏、孙正聿、俞吾金、谢地坤、陈学明、以及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雅克·毕岱(Jacques Bidet)等国内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流学者,共同探讨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决策》2004,(11):60-60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10月26日在绿色中国第五届国际论坛中发表谈话指出:中国农民为中国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被排挤在现代化成果之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3年更达到3.2:1。我国  相似文献   

6.
吴虹 《科学决策》2005,(7):18-20
2005年5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人们在这里倾听大师的声音。享受这场精神的盛宴。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的和谐发展,意义非凡。因为和谐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王佐 《科学决策》2006,(3):45-45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览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月7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8.
唐旭  杨维东 《改革》2023,(8):101-110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农业科技和装备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匹配、农业产业体系不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支持体系短板突出等困境。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质效: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韧性,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健全协调的产业体系,确保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平稳推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完善农业制度支持体系,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科学决策》2004,(2):60-61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地区现代化之路学术讨论会1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该中心最近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何传启说:中国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是:地区现  相似文献   

10.
2月18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提出,中国在21世纪中叶经济现代化水平应进入世界前40名左右,到21世纪末跻身世界前10名,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要在不到100年时间内,将自身的世界经济现代化水平排名向前提升60位。  相似文献   

11.
王海平 《港口经济》2008,(10):17-18
盛况空前的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2008年9月27日至28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取得了圆满成功。温家宝总理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温总理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有光明的前途。改革开放一定要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就在美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经济活力正在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中国的“软实力”将改变世界的时候,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据《科学时报》2月2日报道,该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仍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属初等发达国家。这样的一份报告,不仅显示了中国学者对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且对国民意识来说,也是一个“有意味的提示”。  相似文献   

13.
刘天才 《魅力中国》2014,(1):128-128
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内涵上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现代化的基本领域看,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个人等社会诸方面的深刻变革在内的系统工程”[1]。在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几者当中,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而包括经济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必须由科学技术来推动,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任保平  迟克涵 《改革》2023,(1):18-30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得以重塑,现代化新动能得以培育,现代化新优势得以形成。从阶段性目标来看,经济体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生了内涵上的拓展。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面临着推进和拓展的任务,包括由单一发展战略向综合发展战略的拓展,由外向型发展战略向内外结合型发展战略的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坚持并联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协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孙畅 《辽宁经济》2004,(8):12-13
一、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阶层关系的重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称“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和“小康的国家”。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叫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  相似文献   

16.
杨阳 《新西部(上)》2013,(20):168-169
日本传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底蕴和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然而日本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从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日两国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等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启示: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走现代化之路而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行走在这条并不平坦的大路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现代化是世界的潮流,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目标的解读和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佐 《科学决策》2005,(6):18-18
第八届科博会“2005中国国际医药高峰论坛”5月25日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本次论坛的重点方程是:“新药研发与产业发展”“我国现代化医院发展”以及“天然芗国际化与技术发展”。国家卫生部蒋作君副部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既是中国现代化平稳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其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14日出版的俄罗斯学术期刊《俄罗斯杂志》第28期刊登了主题为"中国现代化之俄罗斯视域"的一组有关中国模式的论文和访谈。各国专家对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进行了提炼,同时他们对中国模式的前途,以及俄罗斯可否借鉴中国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