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和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储蓄反映居民消费具有积累型特征,由此带来的低消费和高储蓄正阻碍着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的特征是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收入水平差异日益扩大,消费结构特征是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商品消费所占比重偏大,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过小。  相似文献   

2.
教育消费与收入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的理论分析 教育消费水平,是指个人或一个地区、国家在教育消费方面的货币支出.教育消费水平是衡量教育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育消费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消费水平的高低标志着教育消费者个人或一个地区、国家教育消费的程度,既反映了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教育消费的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教育消费的测度提供了一个定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孙国志 《消费导刊》2014,(10):15-16
资本主义产生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关于经济思想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经济学前史。这些思想家们对经济现象和消费问题的认识,是与当时他们所在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其中就包括古希腊的中道与节欲消费思想、中世纪社会消费的禁欲苦行与贪婪摄取并行、重商主义由货币差额论到贸易差额论的消费观点、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信条的消费思想等。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学前史的消费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全面小康社会的居民消费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何昀 《消费经济》2003,19(3):16-20
一、引言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延伸到消费质量,反映和体现着人类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消费质量问题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关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范畴的研究有着视角的区别。平常我们使用较多的是狭义的消费水平概念,即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这是消费质量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消费结构则从不同种类实物、劳务消费品所占比例的角度关注消费资料的客观配置状态及其合理性,应该说已经涉及消费质量的问题。但是,只有全面把握消费质量这一范畴才能真正兼收并蓄,从而在…  相似文献   

5.
何庆光 《市场论坛》2005,(10):24-26
高储蓄反映居民消费具有积累型特征,由此带来的低消费和高储蓄正阻碍着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的特征是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收入水平差异日益扩大,消费结构特征是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商品消费所占比重偏大,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过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实现国内大循环,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江苏省提升消费水平必要性及整体消费概况,并构建消费水平测度体系,对比分析江苏省各城市消费水平。最后本文针对提升江苏省消费水平提出对策建议,一是缩小江苏省消费水平差距,提高整体消费水平;二是促进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需求;三是加强消费保障,扩大居民高质量就业;四是借助“互联网+”促进新兴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消费水平     
闻潜 《财贸经济》1997,(5):11-15,30
论消费水平闻潜消费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它经常为世人所关注。本文使命是探讨消费运行规律,特别是消费水平上升的适宜区间。为此,须分析消费增长机制、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适度消费的衡量标准。此外,还要对偏离适度消费的不良倾向进行评述。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军明  张丽 《消费经济》2007,23(1):78-80,59
文化消费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在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普遍增长的同时,地区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依然明显。在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基础上,三个地区的实证分析表明,前期文化消费状况比当期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更大,高收入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文化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地区,而低收入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更多地受前期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支持了“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消费水平是反映当前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且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但随着科技创新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兴起,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人口结构变动、土地资源、国家政策制度、技术创新等均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要有效扩大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需要从供给侧发力,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收入分配公平,消费水平稳定增长;反之则会阻止消费水平稳定增长。本文通过对我国消费水平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得出我国消费率低的结论,而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财税理论视角,文章重点探讨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内生消费稳定提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消费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运行的“终点”,又是下一次循环的“先导”。消费反映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成果和最终目的。一个社会的消费所达到的水平,正是这种综合成果和最终目的的集中体现。所谓消费水平,就传统的观点看,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看,就是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或者说,社会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呈现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新世纪我国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是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消费方式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3.
体育消费作为大众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的高低。本文通过对上海近郊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城市郊区妇女体育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妇女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体育消费作为大众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的高低。本文通过对上海近郊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城市郊区妇女体育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妇女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支出的主要来源于父母提供,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结构基本稳定、且基本合理。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扩大消费开支来源,提高消费水平,并调整消费结构,以促进大学生的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日渐迈入WTO的步伐,国内经济开放的程度亦愈深,作 为商业形式之一的商场经营在日益发达的国民消费中愈发凸现出其重要性与直接性,而商场销售也直观以反映出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因此,商场经营管理的好坏是影响商场发展、制约商场扩张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商场进行科学管理是商场成长的一个最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的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间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和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为国家制定消费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缩小地区消费水平的差距,促进消费水平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客观全面地测度省域信息消费水平并揭示其收敛特征,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刺激信息消费高质量增长。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省域信息消费水平,并运用多种收敛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信息消费的空间收敛趋势和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信息消费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省域间信息消费水平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和四大区域信息消费SEM空间收敛模型显示信息消费存在显著的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依据本论文测度的相关结论,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收敛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立足点。消费需求不足是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因素.扩大内需应以增加消费为主要手段,而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从扩大内需的视角研究农村消费问题,分析农村消费水平与结构以及制约农村消费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多变量分析,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的七项数据为基础,找出了主要、次要两个公共消费因子,并依据消费因子综合得分将城市分为高、中、低三类消费水平,发现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苏州消费水平较高。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