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当前就业形势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加上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劳动力素质偏低、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增多等原因,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切实减缓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
董来英 《中国市场》2008,(31):30-31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分配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又被称作劳动力出租、派遣,或是称为人才出租和派遣,主要指由相应的机构与劳动者拟定有关劳动合同,并由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劳动者支付薪酬的一种用工形式。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不属于实际用工单位,而是存在于劳动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之间。本文分析了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对两者的法律地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由于涉及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并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这部法律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空前广泛的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用工机制、用工形式等企业用工连成的影响.建议加大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落实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和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用工环境.有效维护企业、劳动者双方的利益和权利,从而实现劳动用工合同双方共赢的有利局面.  相似文献   

5.
周渝舜 《商》2013,(16):186-18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的产生逐渐增多,如何避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存在的法律风险,这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图通过对劳动关系双方分别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阐释,并提出防范劳动合同双方法律风险的些许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6.
陈红国 《商场现代化》2009,(21):109-109
在劳务派遣制度中,《劳动合同法》强制性规定了派遣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这种规定并不能很好的全面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文章认为,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另行签订一份具有补充性质的劳动合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种补充合同的签订有利于维护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劳动纠纷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劳务派遣作为近年来企业用工的一种新形式,是一种雇佣和使用相分离的劳务模式,由以往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主体变成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三方的用工模式,劳务派遣以其机制灵活、用工效高、便于管理、利于流动而获得用工单位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劳务派遣的优势及主要风险的介绍,着重就用工单位该如何防范劳务派遣风险问题,从劳务派遣机构选择、协议内容规范等方面的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郑乃彦 《消费导刊》2013,(7):171-17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是建立规范有效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实践中,各个省市、地方都制定并推行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劳动合同文本,但如何判定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否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以~则典型案例展开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比较复杂。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经营机制的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由过去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模式转变。《劳动合同法》填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因此,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保证和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比较复杂。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经营机制的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由过去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模式转变。《劳动合同法》填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因此,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保证和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完善和规范劳动合同制,深化企业用工制度乃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从实践看,采用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的用工方式,既保证了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企业自主权的落实和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在劳动合同执行过程中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管理,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加快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的到来,平台用工已成为劳动者新就业模式之一。平台用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劳动者分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体现了去集体化、去权力化的特征,具有劳动时间灵活、劳动方式便捷等优点,但同时亦存在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算法自动化决策弊端突出、平台侵害劳动者个人信息权利、劳动者权利保障制度缺失等问题。针对平台用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规范算法运行,加强算法备案审查;加强劳动者监察制度,扩大劳动监察范围;明确个人信息分段管理,加强劳动者信息权利保护;明确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通过这些规制方法保障平台用工中劳动者权利。  相似文献   

13.
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维护劳务双方权益──达川市个体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四川达川市劳动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劳动法》和《四川省私营企业条例》、《四川省个体工商户条例》的有关规定精神,加强部门配合,切实强化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劳动用工的管理,收到了...  相似文献   

14.
法律     
《光彩》2012,(8):42-43
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是两种比较灵活的用工形式,能为企业节约可观的人力成本,但用工中出现的社保缴纳、劳动关系认定和经济补偿等问题也给用工单位带来诸多困扰,为此,本刊特整理一些典型案例供广大经营者参考。劳务派遣常见法律问题分析劳务派造,是指由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被派遣劳动者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的用工形式,其特点是雇佣和使用分离。案例1张和(化名)与山东某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2007年8月作为该公司职员被派往某大型快餐连锁店工  相似文献   

15.
企业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用工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劳动者大量流动。同时,随着中国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特别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增加了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劳务派遣做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在企业用工中以其特有的优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在劳务派遣用工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就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和用人单位基本用工制度的群体性案件,是劳动争议中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形式。它不仅牵涉面广、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而且破坏性强,处理稍有不慎便会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可以说,群体性劳动争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极容易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光彩》1995,(4)
《劳动法》知识小问答1、《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劳动法》适用于哪些劳动者?《劳动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与企业、个体经济组...  相似文献   

19.
陈妍 《现代商贸工业》2023,(18):153-155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灵活用工作模式作为蓝领劳动者用工模型,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对于企业而言,灵活用工模式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缓解了用工紧张压力、保证了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灵活用工的社会服务效能在零工市场被普遍认可。而另一方面,零工企业为削减人力成本,大量全日制用工被灵活用工劳动者替代,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流失。在平台发展初期,由于劳动者劳动保护的缺失,导致多起灵活用工劳动者用工伤害事件,灵活用工模式一度成为劳动用工的矛盾风险点。在规范中促进新经济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既要实现普通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又要完善缺漏的新业态劳动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化职业伤害保险,让劳动者有尊严有保障的劳动,是未来灵活用工发展需要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同工同酬是劳动法律中有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劳动法律规定,被派遣的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正式员工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而目前的劳务派遣活动中,存在许多同工不同酬的情况,既侵害了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也阻碍了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继续发展。因此,必须釆取妥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以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