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峰 《中国电信业》2004,(10):31-33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宽带需求的不断增多.原来羁绊人们手脚单一、烦人的电缆和网线接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接入方式的需要.这时因势而起的另一种联网方式悄然走入了人们视线,这就是无线互联业务.  相似文献   

2.
浙江移动通过对现有应用系统的完善和接入平台的改造,建设了统一的接入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接入方式,并且实现了统一的权限认证和用户管理.以初步实现企业的门户功能。  相似文献   

3.
最近,电力线接入这种曾备受青睐又颇具争议的宽带上网方式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用网线,不用电话线,只要家里有电力线就可以上网。这种上网方式与现有的光纤,有线电视,DSL电信网络一样有效,而且出于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现成的电线所以用户布网成本很低。由于不用考虑网络建设成本,且直接入户,在接入价格上极具竞争优势。不论欢迎也好,抵制也罢,电力线上网几乎牵动了所有运营商的视线,受到业界和用户青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李伟章 《当代通信》2003,(16):39-41
无线市话PAS系统由核心网与无线子系统两部分构成。其核心网部分采用用户线接入和中继线接入的两种接入方式;无线子系统则由基站控制器(CSC)和基站(CS)组成。其中中继线接入方式核心网类似于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故本文仅介绍PAS系统用户线接入方式核心网。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信建设》2002,14(10):53-53
在接入层比较典型的客户接入模式主要有:1、按业务分建接入网络;2、采用全分组化方式解决语音和数据业务;3、采用综合接入模式,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新业务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的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网络游戏、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业务,使传统的接入方式不能满足带宽的需求。据相关数据分析,未来3年,用户的平均带宽需求将超过10M。与其他有线、无线接入技术相比,光纤接入在带宽容量和覆盖距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低成本PON技术的出现和迅速成熟,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无线通信领域异常活跃,各类新技术不断涌现。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接入方式,3.5GHz地面固定无线接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3.5GHz地面固定无线接入市场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产业部从2000年至2004年间的三次招标。  相似文献   

8.
CDMA2000是技术领先的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中的一个,使移动终端能够以较高带宽接入IP网,人们在广域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网络连接,不间断地接受通信和信息服务。局域覆盖的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相对广域的蜂窝CDMA2000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无线接入带宽,因此有必要无缝隙地融合CDMA2000和WLAN的无线接入,保证用户尽可能利用他们最想使用的方式无线接入互联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宽带业务获得较快发展,宽带普及率稳步提高,50%以上的家庭都接入了互联网。与此同时,居民上网速度也有了很大改善,其中有线电视公司使用Cable 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实现高速上网的宽带接入方式直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接入速率,有线电视公司使用的Cable Modem接入方式都起着重要的主力作用。这与政府有意识地放松管制,鼓励行业间竞争密不可分,同时,技术上比较先进、价格具有竞争力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成为有线电视宽带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无疑对其他宽带发展较落后的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0.
IMS(IP Mutimedia Subsystem)足3GPP在Release 5版本提出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IMS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它是向ALL IP Network业务提供体系演进的重要一步。目前IMS支持2G和3G的移动接入方式,还不能支持固定接入方式。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是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在本中,主要介绍了IMS标准制定情况,以及目前IMS发展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ADSL渐入佳境     
目前电信网的瓶颈是接入网部分,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高速的宽带网络接入方式,成为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在这种背景下,ADSL与光纤接入、HFC和其他xDSL成为可选的接入方式.由于ADSL实现了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分别为32kb/s~2Mb/s和1.5Mb/s~8Mb/s的不对称高速数据传输,因此在高速Internet接入、高速数据访问、远程交互和实时视频流服务等多种网络运用和业务服务中,ADSL接入网技术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宽带需求的不断增多,原来羁绊人们手脚单一、烦人的电缆和网线接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接入方式的需要。这时,因势而起的另一种联网方式悄然走入了人们视线,这就是无线互联业务。 当前无线互联的模式,标准,技术繁多,各国所选择的也各不相同。那么中国电信运营商该如何做出抉择,选择合适的、适应自身发展的技术模式,合理定制无线互联市场开拓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由于Internet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接入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拨号接入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利用现有用户线提供Internet快速接入的技术,包括xDSL、65k modem、ISDN、cable modem等不断走向成熟和商用,为运营公司提供了较多的可选择方案。本文比较了以上四种技术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网络技术以其便利的安装、使用,高速的接入速度、可移动的接入方式赢得了包括运营商等在内的众多企业甚至政府以及个人接入用户的青睐。然而,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安全问题已成为无线局域网(WLAN)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邮电企业管理》2007,(12):67-67
微软中国和众多合作伙伴近日在北京共同举行了“统一沟通自在畅享——微软及合作伙伴统一沟通平台方案发布会”,正式宣布微软统一沟通解决方案在中国上市。微软公司自2006年发布统一沟通策略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沟通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及发展。微软的统一沟通理念是以企业员工为沟通的中心,忽略接入方式,把所有的与沟通相关的工作,如电子邮件、即时沟通、移动沟通、音频视频Web会议以及VoIP电话系统融合到一个统一平台,集成到人们的日常工作流程中。微软统一沟通平台方案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微软迈出了优化企业沟通、引领人们未来沟通的重要步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韩国的数据业务发展历程可以从图1中看出。1999年第1季度,韩国著名的KT公司开始了他们的ADSL接入网络建设。到了同年6月,KT的宽带互联网业务开始起步。随后几家公司先后获得了宽带网络的许可证。目前,韩国的宽带市场的经营者有7家。他们分别是:KT、DACOM、Onse、HANARO、SKT、THRUNET、DREAMLINE。他们各自采用的接入方式和市场份额从表1中可管窥一斑。由于KT拥有本地环路的天然优势,所以它以ADSL接入方式在用户数发展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的运营商。韩国由于有地缘、人缘两方面的优势,宽带业务发展速度很快。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17.
张勇  朱祥华 《当代通信》2005,(15):68-70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当前电信领域的热点问题,有关宽带无线接入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方式具有按强的选择性.对此,原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朱祥华教授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张勇就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演进的方式及各自特点进行了精彩的叙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张勇  朱祥华 《当代通信》2005,(16):72-74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当前电信领域的热点问题,有关宽带无线接入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方式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此,原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朱祥华教授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张勇就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演连的方式及各自特点进行了精彩的叙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关于IP宽带城域网组网技术的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带城域网的接入网 从接入网的物理传输媒质看,宽带城域网接入方式主要分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大类,现有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光纤接入具有一定的规模,无线接入已开始应用于接入网。随着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技术的不断推广使用,CableModem接入也成为颇有竞争力的接入方式。虽然xDSL接入、CableModem接入、光纤接入方式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成为了宽带城域网接  相似文献   

20.
俞枫  刘仲英 《当代通信》2006,13(11):41-43
网络电话的发展与特点 网络电话的雏形是Internet上的实时话音应用。一般认为,2002年至今是网络电话的快速发展期。随着宽带接入迅速发展,宽带使得端到端的网络电话性能大幅度提升,同时网络电话技术的成熟,制定了统一的行业标准。在一些国家,宽带电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电信业务。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网络电话是指,通话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是直接接在互联网上,使用PC或其他宽带接入设备(如宽带电话)的通话方式。通话范围不仅包括长途通话也包括本地通话。根据通话终端接入方式的不同,网络电话业务包括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