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部分地方网约车细则设置的户籍、车牌等"高门槛"使得网约车发展陷入困境,不符合当前的"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潮流,不符合我国市场化改革、供给化改革的政策,也难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本文试探讨"高门槛"背后的原因,并从多主体出发,为协调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发展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网约车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这一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网约车的出现不仅使人们的出行得到了方便,而且也使原本闲置的车辆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网约车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网约车从出现以来就一直问题不断,虽然政府针对规范网约车出台了很多新政,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
4.
《经济师》2017,(4)
网络预约出租车合法地位的明确,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认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更标志着大众热切盼望的事情被政府认可了,而且能够有所作为,是民心所向。随之而来的必将会是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出现在城市里。我们在享受着网约车便利、快捷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这一新事物将会带来新的交通拥堵源。同时,乘车安全、事故责任等监管问题也将成为一个急需高度重视的问题,客观上将给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该如何引导和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保证新的出租车市场健康有序地运作、发挥其正能量,抑制潜在的风险,势在必行。文章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出现及相关的问题,分析了在现阶段应如何对网络预约出租车进行优化管理,从而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网约车行业水平、促进乘客选择意愿、提升乘客安全保障水平,本文以长沙市5所高校3个区共计150份问卷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乘客对于网约车的乘车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出行成本、人身和财产被侵犯的风险、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出行距离对乘车意愿呈负相关;而年收入、服务水平对乘车意愿呈正相关;学历对于乘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互融合,网约车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互联网+出租汽车”新业态.然而,网约车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隐患,如合法性问题、行车及信息安全问题等.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对北京市网约车市场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网约车市场的各个主体及其相关关系入手,分析网约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最后为保障网约车市场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互联网+交通的背景下,网约车市场蓬勃发展.但是由于监管不利,出现时间较短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以沈阳市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研究方法了解沈阳市网约车现状,分析网约车与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对比不同省市网约车政策的内容,分析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机制,提出相关的政策组合建议,以期实现既满足市民出行方便又稳定发展出租车、网约车行业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传统出租车行业诟病较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约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与出租车相比,“网约车”在计费价格、服务质量、安全性、便利性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应借鉴“网约车”的优点,从管理费用、监管机制、预约平台及服务模式等方面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大趋势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车联网"这一模式也出现并逐步成熟.确实,在先前打车困难局面持续的情况下,"网约车"的出现无疑大大方便市民的出行,但与此同时,汽车服务也存在诸多问题,现行的监管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加之实施不力,导致"网约车"市场的混乱,制度化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即分析在共享经济视角下,对网约车的监管问题进行再思考,以期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引发、各方力量博弈推动的放松管制运动使网约车蓬勃发展,然而城市的格局和巡游的模式使传统出租车不可能被逐出市场,能否再次腾飞,要看改革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1.
逆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复杂的东道国舆论环境给我国国际化进程带来严峻挑战,对其如何影响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决策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检验.基于情感分析技术和网络爬虫,对2015-2022年830余万条媒体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构建涉华舆情指数,系统分析与检验了东道国舆论环境对中国企业海外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道国舆论环境越差,相比于独资模式,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资模式进入海外市场;相比于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进入海外市场;跨国企业的产权性质和国际化经验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东道国舆论环境通过影响企业的规制、规范和认知合法性来影响跨国企业投资设立模式的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跨国企业恰当地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积极规避或弱化舆论风险,更好地在东道国投资布局与经营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问题。通过对战略联盟内部合法性、外部合法性概念、作用的阐述,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进而分析了企业特征、环境特征对企业获取合法性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基于制度理论的战略联盟研究,为国际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尤其是为新兴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整合提供了新的解释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合法性与权力在金融区域主义方面的因果效应。当前以G7为主导的全球体制中合法性的明显缺失和国家间权力格局的变化影响了东亚的政策决策。东亚国家寻求抗衡性的战略,也即在保持着与以G7为中心的全球金融体制合作关系的情况下,通过发展自身的区域性制度(或其他潜在方案)以避免对前者的过度依赖。上述观察意味着,除非现存全球金融体制解决了合法性问题,并且当前(有利于东亚的)权力转移发生逆转,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会将应对国际金融问题的全部希望寄于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数字平台日益成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流渠道。相较于传统的线下诉求方式,线上诉求具有更低的边际成本、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2012—2022年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环保问政文本记录和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结合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对比分析线上和线下环保诉求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通过线上线下提出环保诉求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公众线上诉求部分通过政府线上线下联动监管作用于企业ESG表现;公众线下诉求则完全通过政府线下监管作用于企业ESG表现。最后,检验了政府在数字化转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注意力配置如何调节公众环保诉求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政府监管和企业行为间的复杂关系,为引导环境治理模式向“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转变提供经验证据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16.
解耦问题是新制度主义组织合法性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组织管理实践中必须正视的问题。解耦问题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并受到西方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组织社会学研究领域内解耦概念提出的理论背景,对组织合法性中解耦的起源及概念进行了辨析,对组织合法性中解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18.
19.
Ronald B. Mitchell 《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11):1882-1890
When transparency is used as a tool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 i.e., to induce targeted actor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ly-harmful behaviors, it can operate via disclosure or education. Disclosure-based policie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the public has about targeted actors' behaviors while education-based policie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targeted actors have about their own behaviors, whether that is information about consequences, alternatives, or social norms. Various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shape whether and what type of transparency policies are adopted. Disclosure-based and education-based transparency policies are effectiv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operate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Both often operate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reflect an instrumental logic of consequences but also can and do operate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reflect a normative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 by increasing the legitimacy accorded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norms and the social accountability targeted actors feel regarding their behavior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disclosure-based and education-based transparency policies operate suggests that bo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should use caution in understanding why, and predicting when, such policies will wor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