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基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对高校影响的探讨,构建了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仿真软件Vensim PLE进行了仿真分析,综合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绘制因果回路图,在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影响机制下,提出了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策略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网络集群效应使得突发事件更具社会危害力,蕴藏舆论危机同时增加网络舆情治理难度。因此,掌握突发事件网络集群行为生成路径能了解网络集群行为复杂作用机理,从而有效避免舆情危机。文章结合信息生态理论与“五体说”构建网络集群行为分析框架,采集42起突发事件信息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网络集群行为的复杂因果机制及生成路径。研究表明:单因素对网络集群行为的解释力较弱;分别存在三条网络集群行为驱动与抑制路径;意见领袖、媒体传播与政府治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方协同有利于疏导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群体极化性等特点,一般经历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四个阶段。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必须遵循其形成演化规律,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同时注重培育网上意见领袖,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并依托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及时处理,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发挥其在社会突发事件处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使得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研究。现今网络舆情研究侧重于宏观政治层面,从企业角度开展的微观研究则很少。本文从企业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视角开展研究,希望能够提升我国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思维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为例,互联网道德舆情思维就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作为信息传递最快的媒介之一,对价值观树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道德舆情具备情绪化、多元化、冲突化的特点,这给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难题。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道德舆情成为时代考量。本文以网络道德舆情为切入点,探析网络道德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讨如何在网络道德舆情中推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高职学生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舆情的主体、内容、载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调查当前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并与普通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相比较,发现存在问题、分析影响因素,为探索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重特大校车事故频发,校车网络舆情展现出爆炸性、指向性、互动性、传染性、周期性等特点,对政府的校车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校车网络舆情得不到妥善处理,极可能诱发网民的不满情绪及不测行为的发生,进而破坏和谐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的稳定。对此,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不断涌现,非理性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分析高校中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教育体系、信息处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高校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机制,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自媒体时代让个人成为舆论终端,因而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厘清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把握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提出适应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处理时效性较差、网络舆情主体自身的复杂性、网络舆情监督与管理缺失等问题,为此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管控舆情态势;加强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构建,培养学生网络意识;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