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博:国家形象新窗口公共外交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盏事。这些盏事的申办成功、筹建以及开闭幕过程,不仅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同时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转折点。本文通过公共外交视角,利用国家形象战略概念,分析了本次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国家形象所带来的机遇,并比较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大陆投资兴业,他们为非洲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一些企业的行为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也不利于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的保护,因此开展企业公共外交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将企业公共外交纳入到国家的公共外交体系中,以弥补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的不足,以此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视野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发展为多层次、频繁而有深度的民间交往,当中国国家形象长期被西方社会蓄意玷污和扭曲的时候,动用国内公众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与外国公众进行双向平等的沟通交流式的公共外交,应是政府扭转国家形象、塑造值得尊敬的大国形象必须要积极推动的事情,而国力的增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开展公共外交创造了完备的条件,公共外交应该到了让全体国民知晓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特别是主流民众和社会精英)所进行的外交行动。"攻心为上"是其鲜明特点,"润物细无声"是其真谛。  相似文献   

5.
公共外交一直是美国政府极为重视的外交手段,在实现美国长期对外战略目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公共外交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大力提倡“新媒体外交”和“全民网络外交”.这对于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改善美国国际形象,缓解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实现其全球战略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阻力和霸权外交困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效果还很有限。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它对国际经济合作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助力。本文从公共外交的理论解析出发,分析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公共外交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国际经济合作视野下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自9·11以来,公共外交的概念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熟识,中国也不例外地参与到研究和实践中。在阐述公共外交的涵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阐释中国公共外交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名人”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外交目前正在我国风生水起的展开着,有关于此的著作研究很多,但多是侧重于理论范式、目标手段的讨论,涉及个人在公共外交中发挥作用的文本却很少.笔者认为,个人在公共外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社会名人因其自身特点,作用更不可小视.本文围绕名人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机制、优势分析以及特点评估等方面展开,对社会名人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的角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3)
旅游外交作为典型的国家对外战略的软运作模式,逐渐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文章从旅游外交概念入手,借以具体的旅游外交实例分析旅游外交的作用、手段等,对我国旅游外交工作提出具体建议,探讨旅游外交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5,(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领导人的频频出访,我国的外交战略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从中国版文明观的提出,到新义利观的诠释,从处理周边关系亲、诚、惠、容的基本方针,到中国梦推动世界梦的战略思维,无疑都在重新雕琢我国对外交流的新形象。文章通过阐释我国当前外交战略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入分析其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的文化外交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薇 《广东经济》2021,(1):78-81
随着国际传播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国际行为主体的日益丰富,新公共外交趋向侧重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和认同感,而旅游文化产业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旅游在新公共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以下几点思考:1)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塑造是新公共外交中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朱小晶 《经济师》2014,(12):191-192
公共外交是指在为增加国际理解、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其概念引自国外,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公共外交却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仅仅是外交官的事,可事实上,它与其他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公共外交范围逐渐拓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各阶层乃至每个公民都有着履行公共外交的义务。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尤为密集,地方高等院校是否需要履行公共外交的职能,如何发挥地方高校的潜能,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秦移动成功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案例,探讨跨国企业在公共外交方面的重要价值、功能及当前企业公共外交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企业公共外交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芳 《经济》2012,(10):170-171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近些年,尽管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但中华文化“走到哪”,“怎么走”,“走得好不好”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思考.近日,参加“2012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的学者及专家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公共科技价值链是政府主导的公共科技开发、扩散,创造公共科技价值的整体过程。基于需求的公共科技选择、开发、扩散构成了公共科技价值链的基本环节,三者的无间隙链接是实现公共科技价值的保障。作为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公共科技价值链能有效促进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余斌 《经济纵横》2015,(3):23-28
公共产品的需求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公共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公共经济学存在鲜明的对比,前一个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后一个则现实得多。西方经济学认为,有意愿且买得起商品的需求才是该商品的有效需求,那些买不起商品的人的需求是无效需求。在西方公共经济需求中,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愿望,也受制于那些控制了金钱、权势和舆论的人。双方一致的需求是有效的公共经济需求,单独后者的需求,也是对后者有效的公共经济需求,尽管这一需求的满足往往会损害前者的利益,而单独前者的需求,就很难成为有效的公共经济需求。在对公共经济需求的分析上,我们尤其需要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人民群众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孙喜宁 《新经济》2021,(6):46-49
相比于传统理论逻辑,财政政策呈现出的实践逻辑更为丰富,其原因在于传统理论不具备公共风险思维.已有研究指出,由于公共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财政政策无法在不全面考虑各领域公共风险的情况下,确定性地实现其经济目标.那么,公共风险是如何转化和叠加为经济风险的呢?本文认为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木桶效应",即各领域面临风险的大小往往...  相似文献   

18.
胡乐明  王杰 《经济研究》2020,55(12):182-199
公共选择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行动设计和制度安排。西方国家经常发生的公共选择失灵反映出其公共选择理论与实践从假设前提、投票规则到投票过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其中最根本的逻辑缺陷在于同质性偏好假设过于简化。通过重新界定公共选择理论的异质性偏好假设,可以发现公共物品存在另外两个重要属性——非自愿性和非中立性。基于新异质性偏好假设以及公共物品四维属性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诠释公共选择失灵。为了有效解决公共选择失灵,需要构建公共选择新机制,以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公众偏好,实现长期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比对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公共选择实践与本文构建的公共选择新机制具有很强的耦合性,体现出中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商周刊》2011,(3):24-26
宣传片只是立体宣传的一部分,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20.
侯玉 《江南论坛》2010,(12):59-61
薛福成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以外交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御外侮、收利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以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做出了自己可贵的探索和努力,但由于受历史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其外交思想也有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