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间购并的发展历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间的购并活动就逐步拉开了帷幕。1984年7月,保定纺织机械厂和保定市锅炉厂以承担被购并企业所有债券和债务的形式分别购并了保定针织器材厂和保定市风机厂,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间购并的纪元。1986年以后,北京、沈阳、重庆、郑州、南京、无锡、成都、深圳、  相似文献   

2.
美国工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企业兼并收购的发展史,美国企业的五次购并浪潮反映了企业购并演进的一般规律。本文准备从购并动机、购并形式、购并主体等方面分析各次购并浪潮的特点。一、第一次购并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企业购并浪潮,它使美国工业从一个新生儿迅速成长为巨人。  相似文献   

3.
美国工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企业兼并收购的发展史,美国企业的五次购并浪潮反映了企业购并演进的一般规律.本文准备从购并动机、购并形式、购并主体等方面分析各次购并浪潮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出于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的目的,全球购并浪潮风起云涌。1998年和1999年更是购并的黄金年,一些屡破世界购并纪录的大举措层出不穷。举目世界各行业的排行榜,购并后的新生大型集团公司格外抢眼,或是独占鳌头,或是占据重要位置。这一股股汹涌的潮水触及了银行、航空、汽车、石油、电信等诸多产业,也给世界经济大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银行巨型购并的动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银行业购并活动风起云涌.据统计,80年代全球的银行购并案只有1000件左右,总金额约500亿美元;而1995年,银行业购并案多达4100件,涉及的金额达2500亿美元;1998年更是达到高潮,在全球购并交易总额中银行业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国外学者戏称这次银行购并浪潮为"购并狂热"(Merger Madness).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巨型银行购并几乎都未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约有2/3的银行购并从财务上而言是失败的.但是,直到目前为止,银行业购并活动却还显示出刚刚开始、方兴未艾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行为愈来愈多.在我国,企业购并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民营企业购并国有企业,二是外资企业购并国有企业,三是外资企业购并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7.
梁冶 《环球财经》2005,(3):26-30
最近,美国大公司间再度掀起购并潮,其规模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是近几年来少见的。业界称其为美国历史上“第六次购并浪潮”。回溯2004年底到今年年初,这是美国企业购并烽烟最浓的季节。仅去年12月,美国总共签订了价值3080亿美元的企业购并协议。进入2005年后,这一势头依然不减。随着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企业购并案尘埃落定,人们开始思考是何原因导致近期美国企业购并的集中爆发,这一轮购并狂潮究竟意味着什么?与前几次美国企业购并浪潮相比,这次是否有些新意?从本刊驻美国特约记发回的报道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这次美国购并潮是否会蔓延到全球?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如何?以及中国企业能否从第六次并购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相似文献   

8.
徐杰 《辽宁经济》2002,(10):14-15
购并是一个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实现自身目标,达到扩张经济实力的一种经济行为。就目前购并市场供求关系,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濒临破产企业数量大,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许多有被并意愿的企业找不到买主,购并企业在购并目标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企业选择购并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目标企业分析、目标企业价值估价和购并价格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以来,购并浪潮风起云涌,在1999年,全球宣布的企业购并交易总额更是达到了3.4万亿美元,远远超过1998年的2.5万亿美元,同时也使得90年代的全球企业购并热潮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到了2000年,全球企业购并有所降温,在此本文将对本次浪潮了表现、特点和原因作出初步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一股企业购并的浪潮,随着这股浪潮的蔓延,购并案例所涉及的金额、规模越来越大,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企业购并的目的也由以往单纯的扩大经营规模、多角化经营转向整合行业市场、提高竞争力.企业通过购并战略,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市场划分的作用.然而,企业购并交易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购并战略的成功.美国的一份权威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并购之后真正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良性发展的,仅占全部案例的30%~40%.  相似文献   

11.
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的介绍和评价,归纳总结了研究企业购并动机理论的一般思路,认为企业购并动机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及多元性特征.同时,运用这些思路,评价了我国当前企业购并动机,并分析了我国企业购并活动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2.
周志 《辽宁经济》1998,(8):42-42
由于企业购并涉及巨额的财务交易和有关庞大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智慧和管理得失等,企业购并的会计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它也是会计中最复杂、争论最多的领域之一。目前处理企业购并的会计方法有多种,笔者在此仅做一简要论述。一、购买法。这种方法是企业购并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正> 进入90年代以来,外商来华投资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新动向是购并国有企业。这种做法发展很快,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已经和可能给我国国有资产保护带来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警惕:外资购并国企问题日渐突出 近年来,我国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改造为法人公司,可以进行产权转让,使外资购并国有企业有了合法条件。同时,不少国有企业即使是利税大户,效益很好,却面临资金紧张的困难局面,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利用外资热情很高,又给外资的进入带来了机会。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外资购并国有企业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方式迅猛发展。 1992年香港中策公司从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起至1994年底,在大陆成片、成行业地购并国有企业百余家,造成令国人震惊的“中策现象”。此波稍息,1995年8月外资购并上市公司又掀波澜,继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通过联合购入“北京北旅”4002万股法入股之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又签约认购占“江铃汽车”总股本20%的B股,今年1月25日“四川广华”又正式公布将其3500万股国有股以每股2.1元的价格转让给美国公司,创1996年外资购并上市公司先例。  相似文献   

14.
自1995年至今,跨国收购和兼并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0年全球跨国投资中的90%都是通过跨国购并完成的.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步伐的加快,跨国购并这一国际流行的投资方式也将逐步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是广厦集团大规模实施兼并战略进行扩张的一年。集团先后兼并控股了上海合力建设工程公司、重庆第一建筑集团公司、南京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走出了我国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的新路。其中购并重庆一建是我国建筑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购并重组案,以其特定的含义人选中国建筑业’98十大新闻。  相似文献   

16.
1993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企业重组的高潮迭起,而近一两年来,一殷企业购并重组的风潮在台湾亦悄然兴起。这殷购并风潮是园何而生又是如何运作的,对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企业进行购并之目的在于通过并购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企业在完成了对目标公司的收购后,企业购并的目标实际上还远未达到.购并后的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并购目标,其关键在于对购并后企业的整合.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并购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购并后企业整合的失败.因此,决定企业购并是否成功,除与企业购并战略的制定、购并过程的具体战术实施有直接关系外,购并后的企业是否能进行有效整合、最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真正有所增强,也是决定企业购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公司购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高起点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购并活动均能达到预期目标。国际经验表明,近一半的购并活动是失败的,我国也不乏因盲目购并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例子。公司购并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正确的策略安排,具体包括目标企业的选择、购并时机的选择、购并结构的设计、购并后的制度安排。1、目标企业的选择——企业购并成功的普础。目标企业的选择基于具体购并活动的直接动机。直接购并动机的多样化,决定了目标企业选择的多样化。·控制原料供应,降低生产…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跨国购并取代跨国公司的抢滩风潮,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自1995年至今,跨国购并的比重逐年提高.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9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8440亿美元,其中跨国购并额高达7200多亿美元,占整个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5%以上.  相似文献   

20.
聂志红 《产权导刊》2002,(10):42-45
购并价值评估,包括对目标企业独立价值的评估和对购并整体价值评估两部分.对目标企业独立价值评估,就是要测算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通过购并支付价格与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对比,做出初步决策.对购并整体价值评估,就是通过购并双方企业对购并的相互反应来判断购并是否可创造出新的价值,再结合前面对比的情况做出最后的购并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